两个历史问题

1,秦始皇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吞并了六国,还派兵南探北。历史上说“百越之地皆俯首”,“千里向北”,“秦王扫六河”。根据战国地图,疆域几乎是战国七雄控制面积的两倍。而且秦始皇“设郡”,注重被征服土地的统治和制度建设,不像其他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或罗马的凯撒只强调征服,不强调制度建设;从而稳定了统一的土地统治,为现在的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贡献大于秦煌汉武”。意味着秦始皇在成就上领先于汉武帝,这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就十分重视法治。秦始皇继承了这一传统,对法家人物韩非推崇备至。他曾感叹“与他同行,则无仇”。依法奖惩将领。秦始皇虽然专制,自以为“我者天下”,但在秦朝仍然是依法治国。陈胜和起义,其原因是“秦律苛”,其罪当死罪,不得不翻案,但法律迫使人民造反。也不像后世“朱门酒臭路冻骨”因为腐败严重,官逼民反。后来的儒家主张人治,治国不依法。一句话就被君主决定了,但人治和阿谀奉承之风至今犹存。

秦始皇开创驿站制度,修建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和由此产生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立县”是中国采用先进的郡县制取代西方分封制的必要条件。同时,罗马并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有一个强大的总督(总督掌管一个地方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依靠原有的地方组织),仍然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文官制,其军政首领均由皇帝任命。根据他们的政绩,他们的军功可以升可以降,可以平调,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可以来自平民,郡官僚有效保障了平民(布)参与和讨论国家事务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都是一身布衣,且只有在军事成就之后)。与分封制的贵族政治相比,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这就是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的起源。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奠定了中国近1700年政治制度比西方先进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其制自秦而不变”、“历代实行秦政法”。中国,两千年皇权时代,政治制度上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他看!”

桑弘羊在作品中肯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现代章太炎也在《秦征纪》1913中称赞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的是“依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后来中国的统治者都推行的是以仁、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以秦始皇在各种杂文和史记中,经常作为反面典型出现。如贾谊的《论秦》等等。

《史记》引贾谊《秦论》;

秦王⒈贪多上进心,不信英雄,不亲士绅,废王权,立私权,禁文书虐法,欺权先于义,始于暴政。

4.一人有难,七殿倒,身死手亡,为天下笑。为什么?毫不留情的进攻和防守也是不同的。

秦始皇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暴君,为了权力什么都干得出来。

万里长城,秦池路,灵渠,阿房宫,秦始皇陵都很大,全国人口都在建。很多文件都痛斥在修建过程中死伤了很多人,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发展了各地的交通,为未来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因此,秦始皇的功绩是伟大还是太伟大,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一点。

2.毫无疑问,当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命运再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学院院长傅勇举教授指出,儒家思想的资源可以为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提供宝贵的智慧。斯洛伐克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不合理冲突的道德社会,人类的伟大导师孔子所设定的道德原则和不懈努力,在今天仍然是无人能及的。现在,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只有孔子倡导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一些专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学派,一个在先秦时期,另一个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会出现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国文化的繁荣,并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将对古代儒学进行重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 * *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追求“和”,坚持“和”。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民族精神必将为全人类的发展史做出巨大贡献。

仿佛是为了给“儒家思想是当今社会济世的良药”提供一个范例,20世纪中后期,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之一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此,在小组讨论中,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八九十年代的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在抵制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自觉、勤俭、宽容、节俭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方式予以肯定。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启示一:在教育目的上——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为政”是儒家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安邦。

治国之才是目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专业一致,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启示二:在教育原则方面——如何倡导“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向人民开放教育是打破过去的学习制度和提升人才的基础。有教无类的“类”是指社会各个阶层和学生的素质。孔子以前者为基础,在官府读书,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孔子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先河,开启了贵族设置的教育禁锢。“我从来没有不自学的时候”(《论语?孔子接受学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达到向老师学习的最基本礼仪,孔子就绝不会放弃一个学者。其三千弟子的来历如下:山东、楚、秦、晋、陈、宋、吴、魏等国;论年龄:陆埮、钟繇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更年轻的如公孙龙,比孔子小53岁;论渊源:孟傲子是的儿子,仲弓的父亲是泼妇,是野人,公冶长是罪犯,颜是强盗,子贡是大亨,颜回和元显是穷人,是农民...简而言之,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但是除了樊迟邀请他去研究庄稼之外,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

孔子的教没有区分,一个是提倡教育的大众化,一个是提倡教育的公平。以“六艺”教人,并非始于孔子,而是始于孔子普及六艺。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性本善。虽然人的性格气质不同,但我们只能靠教育让所有人从恶变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奴隶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一次飞跃。联系我们现在的教育,真的达到了有教无类的目标了吗?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全市各级重点学校,教育被人为地分成几个平等的兄弟,教育的不公平无处不在。社会上特权阶层发起的择校问题,让学生穷,家长穷,失去了正义和公平,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的盛行。难道不是素质教育倡导的社区平等对待每一所学校,学校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所有年级平等对待每一个班级,班级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吗?但在选择和区分是教育基本手段的时代,一切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很难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社会投资和师资力量集中在社区的重点学校,集中在学校的重点班级,集中在班级的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吗?重点学校、重点班、分层教学,美其名曰个性化教学,其实就是分类教学的典型代表。用正确的公共理论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成为当今社会的杰作。与奴隶社会孔子的有教无类相比,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仍然体现着“有教无类”。作为教育的相关部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不感到羞耻吗?真的是该醒醒了!

启示三:在治学理念上——“正而不倦”、“学而不厌”

孔子被视为万代之师,自然有其尊重。《论语》只记载了孔子的部分言行,但在《论语》记载的言行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感受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他提出的“厚德载物,孜孜不倦”和“学而不厌”的学术理念,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仍有积极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