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三国演义》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苏辙《三国演义》唐宋八大家散文赏析

如果世界恐惧,独自勇敢,勇者必胜;如果每个人都是黑暗而智慧的,那么智慧的人就会赢。如果你勇敢,你就不会依靠勇敢者;智慧遇到智慧,智者是不够的。一个丈夫的智慧和勇气不足以统治天下,却难以让天下崛起。

盖尝而闻之,上古英雄之王,智勇双全,非智勇双全,然后真正的智勇可得而见。悲伤的丈夫!天下英雄,天下谁幸运谁倒霉?汉高祖和唐太宗是靠勇敢独自穿越世界而取得胜利的人。曹公、孙、刘三人,智勇双全,却输了。以智攻智,以勇攻勇。这就像两只老虎在打架。牙齿的力量无与伦比,其潜力足以干扰对方,但不足以杀死对方。这个时候,很可惜,没有一个以汉武帝为基础的制度。

前朝领袖吉翔,乘势所向披靡,执诸侯之柄③,咄,嗥叫④,勇怒之,转西反高祖。其势波动如暴风骤雨,天下人以为无汉。然而高帝愚勇,撞了进去,犹豫不决,不进。他的倔强足以笑傲天下,但一个小卒就能灭了项全家,等着他死吧。为什么?夫人的勇气,如果无休止地使用,就会耗尽;而他的智慧,长而不成功,也会累而不举。他想凭自己的本事控制我一段时间,我把他关了,拒绝了,让他失去了想要的东西。他四处游荡,并要求它,但不能去,但吉翔被打败了。

今天的老公曹公,孙权,刘备,三个人都知道可以以才取人,却不知道如何以才取人。天下议长说:孙不如曹,刘不如孙。刘是个急性子,不够勇敢,所以他不知道自己不够聪明,不足以取胜,他就糊涂了。盖刘备的才能和高祖差不多,只是不知道怎么用。以前高祖之所以用才为己用,是因为有三种途径:一是据胜处,以示天下之形;你收到的信越多,你就会越惊讶,去帮助自己;有一种刚猛而不用的精神,深深地打破了吉翔的猖狂之势。这三样东西都是三国志的王者,没有一个能做到。只有刘备一个人在附近,没到。其中仍有自得之心,欲粗而不钝,欲锐而不可及,两者中间交战,未决。是你做的不行,你想要的也不行。弃世入巴蜀,非土地;用诸葛孔明的才能治理国家,但当有不同的征服力量时,就不必了;我不忍心生气,犯了错就攻击别人{11},说明我的真气还是不足。嘿,老公!奔走于袁之间{12},被吕布困住,在荆州狼狈{13}。他一直被打败,但他的野心是不屈的。可以说没有高祖之风,不知党为己用。伏谷的英雄,只有韩是高不可攀的。

充满

①曹公: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孙:孙权,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刘:刘备,三国时期的创始人。② zuó昨日:挣扎,冲突。(3)握诸侯的把柄:指吉翔当时有指挥诸侯的权力。(4)嘟-吼-吼(du-not-ji-duo-jie)和骂(chi-zh-à):愤怒地声讨和叫喊。形容狂妄自大。⑤ rush: rush,交通要道。⑥诸路:愚蠢,是“固执”的代名词。⑦徘徊:进不去,犹豫不决的样子。⑧以才取人:指自己虽然没有才能,却能取而代之,这其实是大智慧和大勇气。⑨:形容以出类拔萃为荣的样子。⑩怒:我心不平。{11}自攻是指关羽死后,刘备非常生气,亲自率军攻打吴国,但是被打败了。{12}二袁:指袁氏兄弟。袁绍,字原写,东汉末年冀州人。其弟(堂弟)袁术,字公路,据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后被曹操击败而死。{13}在荆州左右为难:指刘备初经常依赖他人,曾投靠荆州牧刘表。

这篇文章连同《六国论》,是苏辙在嘉祐五年(1060)考制时所作。两篇文章都是对历史的评论,借古比今,让宋朝的皇帝在治国安民的时候,可以前车之鉴,引以为鉴。

这篇文章虽然是评论三国史实的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并没有博采众长,讨论曹操、孙权、刘备三人如何互相争斗形成三足鼎立。但独树一帜,重点分析刘备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作者在文章中以刘备为中心人物,将刘备与汉高祖刘邦相比较,以示刘备的软弱,从而揭示了他在三国局面中未能取得胜利统一天下的本质原因。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第一段气势十足,朗朗上口,尤其是对于曹、孙、刘三人争夺天下的三国历史。用“二虎落井下石”的比喻很形象,也很恰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夫之智勇不足以治天下,而天下难,难和也。”连智慧和勇气都不足以平定天下,那么什么能平定天下呢?

论证结束后,我开始一一举例。引用汉高祖、唐太宗的例子,可以看出“勇者独渡天下而得之”,而曹操、孙权、刘备的例子,可以说明“勇者相见而失之”。

苏辙认为“刘备的才能和高祖差不多”,但他“不知用”,即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才能来寻求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刘邦进咸阳后,把持三秦有利形势,并以此为据点经营帝国产业,而刘备“弃天下而进巴蜀,非陆也。”就是刘备没能像刘邦一样“依势先夺地方”,影响了他接下来的发展;第二,虽然诸葛孔明是个治理国家的人才,“当有各种征服力量的时候,不一定要当将军”。刘备虽是谋士,但不像刘邦那样“广收书信(韩信),越(彭越)必出奇”。在军事人才的招募上,也落后于刘邦。第三,关键时刻不能沉住气。关羽在与东吴的一次失败的战斗中被杀后,刘备意气用事,不顾利益,破坏孙刘联盟,攻打东吴,但被打败了。而刘邦却很有自制力,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作为历史理论,这篇论文在写作上也颇有特色。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切入三国历史,只是一个讨论。它一般是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来论述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以此来引起全篇的共鸣,然后用主人公一生的“幸运”和“不幸”来引入话题,给人一种非同一般的感觉。在整个讨论中,苏辙通过分析三国之争中刘备未能统一天下的原因,试图提醒政治家们如何认识自己,把握运用才能取胜的机会和方法。

这篇论文要么引用史实,要么切入独特视角,出人意料;语言丰富多样,叙述简洁明了,论述切中要害。这就使得刘备的结论不如汉高祖刘邦的结论有说服力。

后代评论

毛坤《唐宋八大家笔记?苏官文注,卷六:“论三国志,亦说刘备孤家寡人,家难取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