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分享?
一.政治
我政治考的不太好,只有67,仅供参考。我觉得政治没必要太早开始,因为太早看了就忘了哈哈哈哈。前期尽量把时间全部分配到英语和专业课上,尤其是英语。如果你能在8月份扎扎实实的背单词,解决阅读问题,后期就能省下不少力气。
我八月份开始做肖秀荣的1000题,支持徐涛的课,一天一个单元,大概两个小时。
我写完之后刷了两遍,大概就11月份了。当时小八都快出了,可以刷选择题看大题。同时市面上的模拟题也可以做,只有选择题,但是我没有做。如果时间太紧,就把肖老师的选择题研究透。肖的题从质感和风格上来说是最接近市面真题的。我认为政治跟上萧劳就足够了。12月小思出来后,我们可以在政治上大展拳脚。小思必须用心学习。我就是受这个苦,考试前一天没学好。虽然今年很多人说肖老师翻车了,但我觉得我们其实是在背诵的时候积累语料,让我们在考场上有话可说。
总结一下我的政治学习,该做的都做了(比如刷一千题,做四肖八,背肖四),其他的都给英语和专业课让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时刻考虑性价比。分析大家的分数可以发现,政治课差别不大,政治过不了线的同学很少。所以政治只要能守65就OK。当然,如果专业课和英语基础好的话,政治提高也是可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基础分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每一科。
第二,英语
我英语考了78,应该从中学到点什么。
首先是单词,单词一定要背,背到考研前一天。七月前,我带着爱背单词。后来发现效果不大,就用墨墨背单词。一天过了300字,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把考研的英文意思和单词联系起来很好。不需要记住拼写,但是要记住单词的很多意思,因为单词在考试中会很熟悉。每天半个小时,但我早上吃十分钟,中午吃十分钟,晚上吃十分钟,所以没那么累,碎片时间也可以利用。
其次,我觉得读书是必须要解决的。5月份开始读,一开始走了一些弯路(比如查每个单词的意思,标记语法),但是没有效果。后来开始听汤池老师的课,很有帮助。到八月,我已经读完了一本书。然后开始第二刷,把汤池老师对应的课中的错误标记出来,每种题型的相关解题技巧记住就行了。当你有了问题意识,一些常见的坑自然可以避开。而且只要你找到题型,就会有相关的解答(比如如何将详细的问题与原文进行对比,主题更倾向于什么答案,推断问题选项可能是什么珍贵的词)。像这样慢慢训练,也会让你的解题更加理性,注意问题的依据,避免阅读禁忌——我感觉好像和这里和这两个差不多,都是阻碍我们呼吸到美丽的岸上空气的障碍。总之,阅读一定要在9月底前解决,错误最好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样英语才会安全。
接下来一定要攻克其他题,但是在阅读上一定不能落后,每天坚持一篇。我始终相信,做题的感觉这种东西是存在的,所以我必须永远保持读书的善良。我从9月份开始看《翻译》,我参加了刘小燕和宋奕萱的课程,课程并不多。我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倍速听(倍速真的是个好东西,因为很多老师讲的很慢,倍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后我就练手了。其实翻译拿到基础分就够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一些固定翻译,代词指代等。,而且可以保证六个点以上。
同时,经过翻译的提升,我们对阅读的理解也会提升一个层次,这也为接下来的新题型夯实了基础。至于很多同学会纠结的读还是译的问题,我的建议还是结合自己的情况。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茫很恐慌。看到大家都在做翻译,我也翻译了几篇。结果很痛苦,我陷入了自以为是的努力。当我看着我的众多翻译时,有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其实是错的。幸运的是,我很快意识到我已经放弃了这种不适合我的方法。在我看来,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你可以选择几篇你犯过错误的文章,每天认真翻译一小段。最重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自己有没有进步。不是翻译会提高,而是认真踏实的翻译会提高
新题型和完形填空经常在一起。我听了唐迟和宋奕萱的课,那是十月份开始的。刚开始很难做,因为和阅读不一样,但是如果找到技巧,熟悉套路(比如关键词替换,代词指代,如何找到段落匹配题的中心思想等)就很容易做到。).做完新题型就可以满分了,这个不要放弃。不要气馁,尤其是做一些困难的事情,因为那几年真的很难。格式塔和新题型都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简单。不要放弃。
我从11月份开始背短文,我背了10篇文章,来自王江涛。小作文模板不好准备,最好多背积累的语料库。考试遇到的小作文,被我背的一篇完全改写了。不建议自己写大作文。可以用模板,但是一定要自己修改,形成自己的句子,记住每个位置的一些对应替换。不会太生硬,所以尽量让你的模板更个性化,而不是网上随便搜的那种。结合作文本和一些老师的课(我听了刘小燕的),总结出自己的。最好能背几篇作文,五篇就好,主要是积累语料,考试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能用上了。
最后,从12月份开始,可以练习套题,培养做题的感觉。12月,英语基本退居后台,时间尽可能平均分配给之前一直被忽视的政治大哥和一直被看好的专业课。)我把题留了四年(16-19),12月份每个周六下午完整模拟一套,然后再仔细分析一周的其余时间,最后模拟了四套。也可以视情况留几套。套题的模拟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避免考场上的紧张问题。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我复习最头疼的,但是写经验贴还是很头疼的。一直不知道怎么写,分享一些看法吧。
我只读过老师的文学理论,但没有读过赵老师的。
一开始不建议学习文学理论,一是没有文学史基础,二是没有作品支撑。所以我们可以在复习完文学科目之后再去读,尤其是现在增加了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好这两门课对我们理解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理解陌生化,只要从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举个例子就能很好的理解。
那么如何阅读颜家本呢?我先把真正的考点标在书上相应的位置,这样我们就能明显地发现考点的哪些章节是密密麻麻的,比如第四章,里面全是书,自然要花大力气去读这样的章节。颜家本除了原著都很瘦。我的做法是一遍一遍的看,所以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是慢慢的看了之后,心里开始有了框架。
写文学评论的时候参考了赵一恒的《当说话的人说话》,虽然最后没用。
此外,你还可以读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本书是现当代文学的指定教材,有文学评论的感觉。反正迟早是要看的。结合批判性写作来读比较好,是一本两用的书。
我觉得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是参考考生的范文,然后练习写作,改正。当然,真正的文章也可以简单分类,川大的文章倾向于俗世奇观,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语言学选了黄伯荣的《现代汉语》,辅以一些语言学资料和本科教材。
古代汉语也作为本科教材。因为当时赶时间,所以没有买川大的新教材。一个是我看不完,一个是教材不同但知识相同。
看了学长推荐的徐宝耕《西方文学十五讲》。真的很有意思,也因为这个差点想考比比。还好当时报了名,不然想想今年这种激烈的斗争就可怕了。
四、真题第一
背真题有助于我们在川大重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文学史的框架。有些话题我真的爱不释手。现场有几个安利的话题:汉赋的演变,唐五代代词的发展,乐府的演变,南北朝民歌的比较...天啊,为什么不背这些?是真题,可以帮你梳理出一种风格的演变。为什么不呢?比如,背完这道题“七毛”和“尚”之后,司马相如赋的特点就好理解了,杨雄的特点也就好理解了。会有几个抒情赋的例子?这样我们实际上掌握了以汉赋为中心的一系列川大重点。唐五代的其他代词也是如此。背这个题《采花》,和李煜词的特点是一个道理,不用我多说。
最后,真题怎么背?不要学我。我逐字背诵。我很多学长的回答也参考了四卷通论,我也引用了很多集子。我觉得质量很高,就一字不差的背。想想李贺的问题。我甚至记住了颜色的顺序。是傻子的傻功夫。所以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背真题。二十年把真题背三遍,工作量很大。希望学弟学妹们能提高一点,做一个答案的框架,按关键词背,重点记忆,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也能学好我的功课。当真题完美掌握后,再拉框架,背笔记,处理棱角的知识,会让你更自信,复习更全面。而背诵前辈答案引用的原诗,以及著名评论家的评论,才是关键,这是我们的答案从千篇一律的文学史答案中脱颖而出的奇招。我们可以用智谋,但该赢的要赢,该吃的要吃。
关于答题技巧,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纸面,答案写的工整。
相信大家已经太清楚阅卷的重要性了,但是在考场上依然我行我素,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但实际上,在计算机识别阅卷时,对字体的要求已经变得更加严格。
阅卷老师每天都要在电脑前面对这几百张卷子,阅卷速度比较快。基本上所有的论文都是关键词。如果学生乱写一大块,很难抓住答案中的关键句子,显然容易丢分。
2、写清楚关键词,不要做无用功。
很多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喜欢来点小道理。在得到结果之前,他们已经把整个答案框填满了,这都是一个过程,直到最后都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回答问题的时候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只需回答涉及的知识点。写太多没用的答案,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容易让阅卷老师失去重点,相当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3、清晰、标准的序号很重要。
相信十几年的考试经验,大家在答题的时候都会列出表达式的数字和点数。其实这也是最好的答题方式,明确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同时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突出专业领域的术语。
写答案时,最好用书面语言或专业术语表达知识点,对专业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所以答案不能用白话写。
有人说,一个人考研就像在暗室里洗一件弄脏的衣服。没人知道他有没有打扫过。只有他真正上了考场,做出了成绩,才能知道学习效果如何。这句话其实很形象。但即使困难如川大,仍有勇敢的人不断攀登。如果你真的想被录取,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有能力被录取,那就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吧。星光帮助旅行的人,时间帮助等待的人。九月的川大特别美,期待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