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合肥首届模考范围
首先是卷面结构的“大变脸”。卷式结构以阅读和表达为两条主线,体现了对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第一册阅读题将“说明文阅读”、“文学文本阅读”合并为“现代文阅读”,将“古诗词听写”、“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合并为“古诗词阅读”。第二卷是表达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字的运用。
二是题型的不断“创新”。语言运用题一直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的新题型,也是每年的新版块。这第二份范文继承了这一特点,在语言运用题中仍然采用了新的题型。根据社会事件写“网上留言”和根据诗词续写特写(脱胎于2008年湖北卷,后改),令人耳目一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阅读材料的有益“尝试”。将小说作为现代汉语阅读的考试材料,是安徽省的一次有益尝试。选取当代作家傅的小说《沙漠之夜》作为阅读材料,设置了新的题型——探究题,落实了考试说明中新的能力层面——“f .探究”。要求学生用小说进行探索,分值8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更多]
合肥“二模”数学阅卷工作已经完成。通过分析试卷(见下表)可以看出,我们注重“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维方法的考查,强调“构思能力”考查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这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一致。[更多]
总体来看,2009年合肥市高三第二次英语模考试卷难度适中,这无疑对第一次遵循新课标要求的高考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也给学生留下了平稳过渡的整体印象。
听力、单项选择、完形、阅读涉及的话题很广,学生都很熟悉。很多都和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关,内容通俗易懂。但有些推理判断题需要精挑细选,才能不出错。
最引人注目的是阅读表达题。学生通读文章后,在表格中填入适当的单词。难度适中,容易。很多词可以直接取自文章,如水、灵感、空气、空心、通灵等。剩下的答案稍加思考就能给出,一般学生能得5-7分。[更多]
1,设置11选择题和两道问答题,强调学科内部的融合,把分数多的问答题放在前面。
2,不避热点,但切入点稳中有变,细微之处见本质。例如,问题23从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差异考察价格变动的影响,给学生一个微妙的想象空间;问题38从如何发挥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的角度考察党的领导。学生如果审题不到位,很容易与为什么要发挥党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的提问方式相混淆,把握不了党的领导和党的执政方式的核心作用,造成失分。第39题,第一题,学生可能忘记描述现象,没有考虑思考的出发点。
3.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强调模块内知识的跨度和模块间知识的串联。突出主要知识,但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26个话题来自网络民主,27个话题来自省级选举,38个话题来自中国城乡二元结构,39个话题来自中国文化事业的交流与发展。[更多]
合肥“第二模式”物理试题涵盖了安徽《考试说明》物理科目的大部分内容。与“一模”试题相比,除了首次将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外,试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同时对一模试题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和补充。题型稳定,突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特点。
试题以基础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虽然不偏不怪,但是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很高。选择题15,17,18,19看似认识,容易入手,但一不小心就容易失分。命题者别出心裁,旧题翻新,新意挖掘。实验中的两个小问题,是教学大纲中必考的12实验之一,但眼光独到,构思巧妙,方法灵活,全面。三个计算题和2008年高考的题完全相似,其中22题是运动学,难度较小。23题为电磁合成问题,探究“速度为V和2v时,1区域内粒子运动时间相同”的隐含条件非常困难。很多同学入门困难,丢分现象严重。24题虽然是压轴题,但是涉及两大知识点: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这些问题很容易开始,但完全难以正确回答。值得注意的是,动量守恒是选修课3-5,但却是解决压轴题的关键步骤,如果不能熟练运用,会严重影响解题思路和分数。[更多]
1,试卷紧扣考试说明,坚持化学基础知识和主要知识的考查。以“双基”和“重要化学原理”为主题,主要考查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有: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电解池、溶液酸碱性和PH值的计算、强弱电解质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S、N、Mg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典型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方程式等。
2.试题新颖,紧扣新教材,具有创新性。比如8题Ksp的考查,23题Fe电子排列的写作。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灵活,混淆选项干扰能力强,如可逆反应的热标定的考查。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提高了客观题的考查功能。[更多]
①试题以考试描述为基础,强调学科的主要知识,注重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侧重于主要知识,主观题两者更好地体现了题内综合。
(2)坚持能力构思,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试题中的11选择题均为材料型选择题,其中一题为图片,一题为图形,其余为文字,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③试题选择注重贴近生活,强调历史的参考和教育功能。比如“开国大典”的画面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提问从“里程碑”这个词的定义出发,有效地将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考查重点知识。[更多]
1,紧扣大纲,灵活开放综合全地理部分,紧扣教材,考查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5的内容。很多知识点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但并不局限于课本,所以呈现形式和提问方式更加灵活。问题34:黑瞎子岛开发与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空间。
2.体现新课标,考查“有用”的地理,改变了以往对地理深入挖掘知识点难度的考查,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如1,2题,4题,5题,时差34题,湿地发展,干旱分布35题,成因与措施分析,3S技术的应用等。,考察了“有用”的地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