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升初1数学知识点归纳一、算术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b = b+a

3.乘法交换律:a× b = b× a。

4.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

5.乘法分配定律:a× b+a× c = a× b+c。

6.除法的性质:a ÷ b ÷ c = a ÷(b × c)

7.除法的性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意一个不是O的数得到O .简单乘法:被乘数和乘数末尾与O相乘。可以先把O前的1相乘,零不参与运算,在乘积的末尾掉几个零加进去。

8.带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二、方程、代数和等式

等式:等号左边的值等于等号右边的值的等式叫做等式。方程的基本性质:当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时,方程仍然有效。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方程。

一元线性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称为一元线性方程。学习一元线性方程的例题方法和计算。即举例说明用χ替换公式并计算。

代数: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字。

代数表达式:用字母表示的表达式称为代数表达式。比如3x =ab+c

三。体积和表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2

矩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度÷2公式S=(a+b)h÷2

内角之和:三角形内角之和=180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公式:S=(a×b+a×c+b×c)×2。

立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公式:S=6a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 = abh。

立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公式:V = a3。

圆周=直径× 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 π公式:S=πr2。

圆柱体的表面(侧面)面积:圆柱体的表面(侧面)面积等于底部周长乘以高度。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底部的周长乘以高度加上两端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部面积乘以高度。公式:V=Sh

圆锥体的体积=1/3底部×产品高度。公式:V=1/3Sh

第四,分数

分数:将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代表这样一份或几个点的数称为分数。

分数大小的比较:与分母的分数相比,分子大,分子小。比较不同分母的分数,先分后比;如果分子相同,分母大而小。

分数的加减: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只加减分子,分母不变。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和相减,首先相除,然后相加和相减。

分数乘以整数,分子是分数和整数相乘的乘积,分母不变。

分数乘分数,分子乘的积为分子,分母乘的积为分母。

分数加减定律: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只加减分子,分母不变。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和相减,首先相除,然后相加和相减。

倒数的概念:1。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称其中一个为另一个的倒数。这两个数字是互逆的。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一个分数除以一个整数(除了0)等于这个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被同一个数(0除外)相乘或相除,分数的大小。

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称为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大于分母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称为假分数。虚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真分数叫做带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被同一个数(0除外)相乘或相除,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升初2数学知识点归纳。整数和小数

1.最小的数字是1,最小的自然数是0。

2.小数的含义:将整数“1”分成10、100、1000...这些分数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比和千分之一...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后面是小数、百分位数和千分位数...

4.小数的分类:小数是有限的。

无限循环小数

无尽小数

无限不重复小数

5.整数和小数是用十进制记数法写的数字。

6.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加0或去0,小数的大小不变。

7.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和三位...原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小数点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分别减少10倍、100倍和1000倍...

2.数字的整除性

1.整除:整数A被整数B整除(b≠0),整除的商正好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所以我们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被A整除..

2.除数和倍数: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则称A为B的倍数,称B为A的除数..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倍数就是它本身,不存在最大倍数。

一个数的除数是有限的,最小的除数是1,最大的除数是自己。

4.根据是否能被2整除,不为0的自然数分为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称为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称为奇数。

5.根据一个数的除数的多少,非零自然数可以分为三类:1,质数,合数。

素数:如果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两个约数,则称这个数为素数。每个质数都有两个约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最小的素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20内的质数是:2,3,5,7,11,13,17,19。

1~20的复数是“4,6,8,9,10,12,14,15,16,18”。

6.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位数为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点:0或5位的数能被5整除。

小升初3数学知识点归纳一、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在一列数中,任意两个相邻数之差是确定的。这样的列数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第一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所有等差数列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容差: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数之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和:这个数列中所有数的和,通常用Sn表示。

基本思想:等差数列涉及五个量:a1,an,d,n,sn,通式涉及四个量。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个,我们可以找到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到四个量。如果我们知道其中的三个,我们就能找到第四个。

基本公式:通式:an = a 1+(n-1)d;

一般项=第一项+(项数-1) ×容差;

顺序和公式:sn,=(a 1+an)×n÷2;

数列之和=(第一项+最后一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a 1)÷d+1;

项数=(最后一项-第一项)÷允差+1;

公差公式:d =(an-a 1))⊙(n-1);

容差=(最后一项-第一项)÷(项目编号-1);

关键问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二、加减乘除和几何计数的原理

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个任务有N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种方法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个任务就有* * *种不同的方法:m1+ m2.......+mn+Mn。

关键问题: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点:每种方法都能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如果一个任务需要分成n步,有M1个方法做第1步,无论第1步用哪种方法,第2步总有m2个方法...n-1步不管用哪种方法,N步总有mn个方法,所以有* * *种方法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关键问题: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点:每一步只能完成部分任务。

直线:点在直线或空间中向某一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的特点:没有终点,没有长度。

线段:直线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两点叫做端点。

线段特征:有两个端点和一个长度。

射线:无限延伸直线的一端。

射线特征: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线段计数规则:总数=1+2+3+…+(点数-1);

(2)角度定律=1+2+3+…+(射线数-1);

③矩形的计数规则:数=长线段数×宽线段数;

④数的矩形法则:数=1×1+2×2+3×3+…+行数×列数。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加减乘除原理和几何计数

第三,质数和合数

质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除数。这个数叫质数,也叫质数。

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一个数的除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质因数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质数来表示,叫做质因数分解。素因子通常用短除法分解。任何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都是唯一的。

因式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达式: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而a1。

求约数的公式:p =(r 1+1)×(R2+1)×(R3+1)×…×(rn+1)。

质数: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质数。

第四,除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则A称为B的倍数,B称为A的约数..

公约数:几个数的公约数称为这些数的公约数;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的商就是素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些数的除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就是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的除数。

4.几个数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乘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比如12的约数是1,2,3,4,6,12;

18的约数是: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是:1,2,3,6;

那么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标为(12,18)= 6;

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方法;

1.质因数分解:先分解质因数,再将相同的因数相乘。

2、短除法:先求公约数,再相乘。

3、折腾除法:每次都要除以除数和余数,能被除尽的余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称为这些数的公倍数;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些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是:12,24,36,48...;

18的倍数是: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常见倍数是:36,72,108...;

那么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记为[12,18]= 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素因子的方法。

20172017数学复习入门:逼近与乘法

5.数字的整除性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可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并且没有余数,则称为A可被B整除或B可被A整除,记为B | A..

2.常见的符号:符号“|”是可分的,但符号“”是不可分的;因为符号“⊙”,所以符号“∴”;

二、可分判断法:

1.能被2和5整除:最后一位数能被2和5整除。

2.能被4和25整除:最后两位数组成的数能被4和25整除。

3.能被8整除,125:最后三位数组成的数能被8整除,125。

4.能被3和9整除:每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和9整除。

5.能被7整除:

(1)最后三位数上的位数与最后三位数前的位数之差能被7整除。

(2)把最后一位数一个一个去掉,减去最后一位数的两倍,就能被7整除。

6.可被11整除:

(1)后三位数字组成的数与前三位数字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数的数之和与偶数位数的数之和之差能被11整除。

③逐个去掉最后一位,减去最后一位后能被11整除。

7.可被13整除:

(1)最后三位数组成的数和最后三位数之前的位数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个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减去最后一位数字的9倍后,可以被13整除。

第三,可分性的本质:

1.如果A和B能被C整除,那么(a+b)和(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 and B整除,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和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20172017数学复习入门:数的整除

六、余数问题

余数的属性: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和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 | b-a。

③A和B的和除以C等于A除以C和B除以C。

④A和B除以C的乘积等于A除以C和B除以C的乘积。

余数、同余和句号

一、同余的定义:

①如果两个整数A和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和B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若m|a-b,则称A和B同余于模M,记为a≡b(mod m),读作同余于模B。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性:a≡a(mod m);

②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

③传递性:若a≡b(mod m)且b≡c(mod m),则a≡c(mod m);

④和差:若a≡b(mod m)和c≡d(mod m),则a+c≡b+d(mod m),a-c≡b-d(mod m);

⑤乘法性:若a≡ b(mod m)且c≡d(mod m),则a×c≡b×d(mod m);

⑥幂:若a≡b(mod m),则an≡bn(mod m);

⑦倍性:若a≡ b(mod m)和整数c,则a×c≡b×c(mod m×c);

三、关于乘法器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 = ma× b = (ma) b。

②若B=c+d,MB = MC+d = MC× MD。

四、除以3后的余数的特征,9,11:

(1)自然数M,其中n代表M的位数之和,则M≡n(mod 9)或(mod 3);

(2)一个自然数M,其中X表示M的奇数位数的数之和,Y表示M的偶数位数的数之和,则M≡Y-X或M≡11-(X-Y)(mod 11);

5.费马大定理:如果P是素数(素数),A是自然数,A不能被P整除,那么ap-1(mod p)。

数学是初中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我们在初中复习的时候总是把数学作为重点。因为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是一门分数比较大的学科。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复习,我们整理了2017初中数学常见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的4道和差题汇总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折叠问题

sum \(倍数-1)= decimal

小数×倍数=大数

(或总和-小数=大数)

差异问题

差值÷(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未闭合线植树问题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树木种植在非封闭线的两端,则:

株数=节数+1=总长度-1。

总长度=株间距×(株数-1)

株距=总长度÷(株数-1)

2如果你想在非封闭线的一端种树,另一端不种树,那么:

植物数量=节段数量=总长度÷植物间距

总长度=植物间距×植物数量

植物间距=总长度/植物数量

(3)如果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种植树木,则:

株数=节数-1=总长度-1。

总长度=株间距×(株数+1)

株距=总长度÷(株数+1)

封闭线上植树的数量关系如下

植物数量=节段数量=总长度÷植物间距

总长度=植物间距×植物数量

植物间距=总长度/植物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