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不同的“对策”看对策的答案
一、总结问题中的“对策”
这类题目虽然以“对策”的名义出现,但实际上是一般题目之一。在题干中出现“总结* *对策,对比* *对策”等象征性词语。考生遇到这类问题时,并没有多想对策题的回答方式。首先,他们要在材料中明确针对这一事件的对策是什么,根据阅读理解的答题规则勾勒出相关要点,然后根据题型要求逐一作答。
例1 2009年北京今年第一题:
“根据材料6、7、8的内容,比较分析了新西兰、韩国、美国增强文明意识、强化文明行为的做法。(20分)要求:概括准确,分析合理,语言简练,不超过300字。”
首先看题干,有“总结”二字,可以判断为总结题;然后看资料6、7、8,分别找出新西兰、韩国、美国的做法。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信息点,防止“空”和“断”;最后,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一般来说,这类“对策”题的要点一般都在材料里,可以认真把握。此外,这类“对策”题往往与分析题结合在一起,以提高题型的难度。考生一定要注意对比,列出总结信息点后,看异同,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提出对策中的“对策”。
这类题是申论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类对策题,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策”题的方向。申论文中看到的“对策”题大多属于这一类。这类题目往往针对整个材料(材料中讨论的主要问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与前一种类型不同的是,考生不仅要找出信息点,还要按照一定的答题思路对对策进行梳理和整合。涂画教学中的“八大普遍规律”理论,以及不同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思路,可以有效帮助考生。
示例2
“假设你是北京市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的数据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供领导参考。要求:实事求是,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文笔流畅,自己写题目,不少于600字。(30分)”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找出相关对策的做法和要点,然后按照一定的思路,如机制体制、思路、法律法规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分篇作答。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目往往与“分析原因”的题目结合出现。也是考生根据原因寻找对策的有效方法。
三、综合分析题中的“对策”
这类题目基本和上面一样,就是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思路,总结材料的相关做法。不同的是,这种题目不是针对整个材料,而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段落,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行为,一个具体的矛盾等等。面对这类问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对材料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措施一定要具体可行。
例3(2009年天津、陕西、湖北三省联考第3题)
“给定数据10”提到英国主要通过行业自律解决网络管理问题。请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水平?(20分)要求:要实用,有见地,有实际意义,不超过300字。"
例4(2007年北京社会招聘第2题)
“对划线部分提到的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切实可行,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20分)”
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是:考生要重视提出的对策,对材料要善加利用,即直接表达可以引用的内容,从问题的不良表现、错误做法、原因等方面进行间接转化,联系实际,紧扣政府的态度。在答题方式上,还是可以参考几种思考对策的方式。
综上所述,以上笔者总结的三种不同的“对策”题,只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三种不同形式,无法涵盖全部。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必刻意将其分为某种类型。他们要在掌握基本答题方法的基础上,吃透材料,理清思路,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对材料相关的信息形成灵敏清晰的逻辑,从而不断变化,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