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今年公务员报考的热门话题...

08公考报考热点(10)促进奥运环境建设的措施

一是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第十三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完成中心城区20蒸吨以下燃煤供热锅炉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开展油气回收治理,严格控制扬尘污染。限期控制水源保护区污染源,完成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治理,加快污水和再生水管网建设,加强排水设施安全运行管理,提高再生水水质。推广先进技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经济补偿机制,加快垃圾减量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城八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60%。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查处,控制噪声扰民严重的交通路段。加强对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源的监管。做好污染源调查和土壤污染调查。继续开展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和城市绿地建设,全市树木绿化率达到51.6%。

第二,全面改善市容环境。加强奥运场馆、指定酒店和沿线道路的治理和建设。全面开展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以政府为主导、城乡居民为主体,坚持制度创新,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环境脏乱差、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完成“城中村”和城市边角、老旧小区、航空走廊、铁路等环境整治任务,拆除违法建设。实施重点街道、重点地区环境建设规划,实施建筑平改坡工程,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清理粉刷,搞好胡同街巷整治,加快公共场所英文标识规范化建设。围绕公安、交通、市场、环卫、旅游等领域。建立和完善奥运期间城市运行指挥系统和管理模式,继续整治“黑车”、小广告、非法养犬等突出问题。

第三,不断优化城市运行环境。认真做好23项测试赛工作,建立场馆外围保障工作机制。确定奥运会期间城市运行“标志指标”体系,构建奥运城市运行指挥控制平台,实现奥运筹办工作重心、体制、机制向奥运会的转变。推动应急组织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向基层延伸,大力普及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应急知识,开展综合应急演练。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排查和监测,重点消除电网、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存在的安全隐患。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规定,继续开展高危行业安全专项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执法。按照“公交主导、体制改革、线路调整、加强管理”的思路,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线网、扩大路权优先权、加强静态交通管理等措施,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全力推进城市运行纲要实施,确保117城市运行项目实施。

第四,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实施人文奥运行动计划,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形象。进一步做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市民外语演讲活动,广泛开展奥运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商业、餐饮、旅游、公共交通等窗口行业的奥运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场所秩序建设,努力培养广大市民遵守规则和秩序的文明习惯。加快奥运会立法工作,制定奥运会期间城市运行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奥组委招募和培训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者。动员社会各界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影响首都形象的突出问题,营造文明、热情、友好、健康的社会氛围。

(11)虚假广告的成因及对策

广告作为传播经济信息的手段,在促进生产、扩大流通、引导消费、搞活经济、方便生活、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广告的繁荣也给了虚假广告可乘之机。据统计,1995期间,* *全国共查处虚假广告2.6万起,相当于10家大型媒体一年的广告数量。如此多的虚假广告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虚假广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公害。

地震也是紧急情况吧?

(七)突发公共事件。

有问题: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2.事故和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都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因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为2500亿元,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6543.8+0500亿元,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为2000亿元,因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为500亿元,总计6500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6%。2004年全国共发生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死亡21万人,受伤1.75万人。全年因自然灾害、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不容忽视。比如事故发生后,公众的生活节奏会被打乱,公众的心理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此外,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和失职造成的,当地政府在处理过程中“捂盖子”,如广西南丹县矿难。等尘埃落定,真相大白,政府的公信力就会严重受损。总之,这种损失虽然是软的,不可测量的,但其危害和长期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原始原因:

中国现有的应急措施有缺点:

首先,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虽然我国此前颁布了一系列与应对突发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立法只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相对分散,不够统一,法律规范之间难免存在冲突。而且各部门对自己负责的事项立法,“门前扫雪”,缺乏沟通和配合。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合作和合力。

其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信息管理系统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时,都是由部门逐级上报,缺乏快速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部门垄断,危机时刻无法统一调动,快速汇总。

最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薄弱,难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对策:

2006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1.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简要信息,然后是初步核实、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并根据事件的处理情况做好后续发布。

3、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各地区、各部门应立即报告,最迟不超过4小时,并通知相关地区和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应当按照职责和规定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控制事态发展。

4、各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医疗卫生和通信保障。

5、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6、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