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生物病毒是什么?

第五大疾病

口蹄疫(第五大疾病)

口蹄疫(FMD)是由FMD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出现水疱。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已知的最细微级别的病毒。其最大粒径为23纳米,最小粒径为7-8纳米。目前世界上口蹄疫病毒主要有7种:c A、O、C、南非1、南非2、南非3、亚洲1。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是O型、A型、C型和ZB(云南保山)。观察到某地区的牛在注射有效的口蹄疫疫苗后1-2月内会再次流行,常怀疑是由另一种类型或亚型的病毒引起。这是因为病毒容易变异。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冷冻条件下,血液和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天。在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85℃加热15分钟,煮沸3分钟死亡。对酸碱的作用敏感,所以1%-296氢氧化钠,30%辣草,1%-2%甲醛都是很好的消毒剂。

(二)进入特殊点

牛尤其是犊牛最易感染口蹄疫病毒,其次是骆驼、绵羊和山羊,猪也可感染。该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的流行病学特点。疫区发病率可达50%-100%,犊牛死亡率高,其他低。患病动物和孵化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病动物的水疱液、乳汁、尿液、唾液、眼泪和粪便中。患者的侵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但也有呼吸道感染。虽然该病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多见于春秋两季,尤其是春季。风和鸟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3)症状

该病潜伏期为1-7天,平均2-4天。牛情绪低落,张口就流口水、吮吸,体温可升至40-41℃。1-2天发病后,病牛牙龈、舌面、内唇可见蚕豆、核桃般大的水疱,唾液增多的井呈白色泡沫状挂在嘴上。喂食和反刍停止。大概一昼夜后水疱会破裂形成溃疡,之后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当口腔中出现水泡的同时或之后,脚趾和蹄冠之间的柔软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这些水泡也会很快破裂,然后逐渐愈合。有时乳头皮肤上也会出现水泡。一般这种病是良性的,一周左右就能自愈。如蹄部有病,可延长至2-3周或更长时间;死亡率为1%-2%,病型称为良性口蹄疫。在水疱愈合过程中,部分病牛病情突然加重,全身无力,肌肉颤抖,心跳加快,节律不规则,食欲不振,停止反刍,走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常因心脏麻痹而猝死。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 ~ 50%。犊牛生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泡,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4)病理变化

除口腔和蹄部病变外,食管和瘤胃粘膜也可见水疱和烂斑;胃肠道出血性炎症;肺显示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大量浑浊粘稠液体。恶性口蹄疫可见心肌切面有灰色或淡黄色条纹伴随正常心肌,似虎皮条纹,俗称“虎斑心”。

(5)诊断

口蹄疫具有典型性,容易鉴别,结合临床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诊断要点如下:

①起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且多为良性;

(2)大量流涎,呈束状;

③口蹄疮部位明确(口腔黏膜、蹄、乳头皮肤),病变有特异性(水疱、糜烂);

④恶性口蹄疫可见虎斑心;

⑤进一步诊断可采用动物接种、血清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口蹄疫与牛瘟的区别:牛瘟传染凶猛,死亡率高;瘤膜可见糜烂,但蹄部无病变;肠胃炎严重;皱胃和小肠粘膜有溃疡。

口蹄疫与牛恶性卡他热的区别:后者往往是散发性的;口腔、鼻粘膜糜烂,但无水疱形成;常见角膜混浊。(一)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治疗口蹄疫。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疫情检测,在多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常用疫苗包括口蹄疫减毒疫苗、口蹄疫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牛在接种疫苗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力可持续4-6个月。一旦发病,应及时报告疫情,并在疫区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和治疗等综合措施;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0,5-1 ml,免疫期2周左右。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只病畜治愈、死亡或宰杀后14天全面消毒后解除。

患有良性口蹄疫的牛通常可以在大约一周后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给予对症治疗: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盐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涂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或涂冰山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50g)。②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水清洗,再用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涂抹。,并包扎好;③乳腺病灶可用肥皂水或2%-3~3硼酸水清洗干净,再涂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的牛,除上述局部措施外,可使用强心剂(如咖啡因钠)和补药(如葡萄糖生理盐水)。

据介绍,目前我国公布的传染病中,甲类只有两种,分别是鼠疫和霍乱。加上已经消灭的天花,人们习惯称之为“一号病”、“二号病”、“三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