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真题

1,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进行哲学思考,都应该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感到惊奇;首先,他们对各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感到惊奇,并逐渐一点一点地积累解释,解释一些更重要的问题,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宇宙的创造——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他利益而寻求智慧;正因为人是自由的,是为自己的生存而活,而不是为他人的生存而活,所以我们承认哲学是唯一自由的学术,并对它进行深入的探索,这是唯一为学术本身而建立的学术。”请结合对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从逻辑上讲,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生命根本问题的好奇和沉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该以与存在本身相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探讨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称这个内容为第一原理。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并不关注人类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而是关注人类和自然之外的世界,所以自然地,哲学和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后来,当哲学家们把目光从外在的自然转向与人类相关的存在,探讨人类是什么以及人类和社会的美好生活时,或者当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需要哲学家们对与自然和人类日常生活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具体的、专门的解释时,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人类思想探索活动的特点?

答:哲学本质上是人类基于自身需要的思想探索活动。从哲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维持哲学发展并使哲学显示出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总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之外支配着人类生活某一方面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活动的特定领域和观念。哲学家所努力的,是对与人类生存状态相关的各种问题,给予普遍的解释和说明。哲学的探索性特征,首先是它所涉及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作为普通信念基础的原理或假设;此外,哲学的思想探索也表明,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建造,负面特征但正面表象的思想陈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1,如何区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

回答:决定论承认世界上的因果关系,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免除被决定。我的行为是基于我的选择,但我的选择本身是基于我之前的选择。只要我们处于他人的控制之下,我们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非决定论认为人有绝对的选择和决定的自由,借助非决定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意志自由。同时,他们强调人的行为是没有理由的。

强决定论主张自由与决定论不相容;弱决定论承认自由和决定论之间的兼容性。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汉语属于象形文字。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存在论”、“存在论”和“道学”的区别以及这三种学说对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存在是本体论的原初形态,也是本体论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存在以形式逻辑为基础,逻辑必然性成为由存在推导出的哲学原理体系的真理基础。以寻求真理为终极目标的概念哲学也成为西方哲学的悠久传统。在西方概念哲学中,科学真理是关于由逻辑组织起来的事实的知识,它依赖于概念及其系统。建立在“是的”理论基础上的西方概念哲学因其与科学的密切关系而受到称赞,但自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战争威胁、能源危机和科技异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等全球性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概念哲学也存在弊端。

“存在主义”也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存在的角度理解存在,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即不再以存在与否作为形而上学研究对象的标准,而是认为存在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存在的更大意义是它的精神或价值功能。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形式的存在,我们才能超越实干家所建构的逻辑经验世界,闯入非逻辑非经验世界,即回归真理和心灵的精神家园。它的作用:一是再次明确存在的基础,一是超越存在者,对建立更完善的经验知识体系有间接的指导作用;第二,面对当前科技异化的严酷事实,我们应该重新强调精神价值和艺术的作用,从而超越是什么是什么,为灵魂的精神家园找到安身之所。

“道论”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即是道”,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第一,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第二,从宇宙的本质来说,道是世间万物的终极本质或自然法则。其意义:拒绝绝对存在,只承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从而认为世界是存在的,从而认为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这样的生态哲学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主张存在是无中生有,即存在本身具有某种差距或存在的特征,从而发展了中国人的哲学人格和无忧无虑的山水心态;第三,主张万物皆变,贯穿辩证思想。

1,如何区分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如何最终在理论上取代利己主义,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结果主义道德哲学理论的?功利主义本身的基本理论弱点是什么?

答: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是结果主义的形式。利己主义认为,人要想达到道德,就必须假设自己行为的结果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功利主义则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实现道德,就应该假设我们的行为能够给相关各方带来利益。

功利主义取代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最大的弱点之一,就是它会深深地侵蚀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深深依赖的* * *道德观念,即以公平正义为基础的道德原则,这是任何道德决策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基础。大多数伦理学家认为,利己主义作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现实可行的道德体系都不能不把他人的利益纳入自己的视野,或者至少把他人的利益作为其理论框架或结构的组成部分来考虑。于是,人们老杠检的视角就转向了带有“利他”色彩的功利主义。

理论上的弱点:第一,功利主义原则在实践中有可能彻底贯彻吗?第二,功利主义对幸福和快乐的量化理解也是有问题的。第三,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理论,在逻辑上也是模棱两可的。

1.如何理解“是”和“应该”的关系?

答:“是”和“应该”的关系很复杂。这个关系最早是由休谟提出的。休谟认为,人的言论和行为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感觉决定的。如果把道德看成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就会引起一些非常深刻的矛盾和问题。这里是“理”,应该等同于“情”。

1.一名男子有长期家暴史。在他酒后过度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用她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伤害而捡起的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这位女士的行为道德吗?请解释为什么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答: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无辜而杀人。人有生命权这一事实意味着人有权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来保障自己的生命。这个生命权是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权利,也就是一个通过物理来捍卫它的权利。我们对正当防卫的道德正当性的判断应该基于两个重要的基本点:第一,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停止攻击;第二,死亡必须是间接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

2.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将动物权利等同于人权?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支持将动物权利与人权相比较。植物或动物是有生命的,但它们的生命形式被动或本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无法在有意识有意识的状态下保护自己和发展自己,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们的处境并不比无生命的机器人好。所以,虽然有动物权利的概念,我们提倡把动物权利和人权相提并论,但真正做到是很难的。

人类不仅是具有行为和行动能力的人,而且是有生命和生命意识的人。因此,人类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发展了自己的第一次行为。很显然,作为人,人的基本特征是他是一个理性的存在,理性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纵观人类历史,长期以来,我们人类一直挣扎在要么毁灭自己,要么发展自己的野蛮与文明两极。“生命是什么?人类是什么意思?我们会允许科学家干预进化过程吗?我们如何定义死亡?谁来决定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我们所有的理性、道德和评价能力去评价和对待。

人不可能像动物一样生活。如果一个人要靠本能生存,那么死亡对他来说绝不是一件遥远的事。人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他的生存才有可能。

所以,动物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它的权利应该被提升,被当作人权来对待,否则,它将面临灭绝,失去生存的可能。而随着它们的灭绝,人类的灭绝也不远了。

2.试述牟宗三“儒学三期”和“儒学三系”的基本含义和理论价值。

答:儒学的三个阶段:牟宗三把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特点是: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这一时期“孔子是践行人格、天人合一的大圣,其效是汉帝国的构建”,特点是“积极、丰富、建设性、全面性”;第二个时期是“宋明儒学的绝对主体时期,较为消极、分解、空灵,其效果在于移风易俗”;第三个问题是指当代新儒家。“这种特殊性的规定性可以指的是眼睛,有两层含义。第一,过去儒家纯粹以道德的形式表现,现在转移到国家的形式。第二,过去的道德形式对应的是世界的概念,而现在需要的是对应国家的概念的形式。”

儒家的道、学、政三合一论。牟宗三曾就三大体系的内涵作过简要说明:“第一,对道家体系的肯定,就是肯定道德宗教的价值,保护孔孟开启的生命宇宙的本源。第二,开放学术体系,即培养“知识主体”以适应希腊传统并开放学术独立。第三,政治统一的延续,意味着承认政治制度的发展,肯定民主政治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