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2011宁夏中考考生请进~ ~ ~

(1)试卷结构:

首先考察内容的呈现方式:积累、阅读、作文。

二、试题分为填空、简答、作文三种。(没有选择题,在积累和阅读内容中可能会零星看到错题。)

三、各部分分值:累计36分,阅读40分,写作40分。

4.纸面和书写分值为4,计入总分120。

(2)考点分析:

第一,积累。

1.听写所用教材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词和文章。

分析:指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使用,***43。从2006年到2010,听写的分数从2006年的8分增加到2065 438+04分,考试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题型以背全诗、背文言文名句、理解听写、前后单句填空等形式出现。

推测:2011年宁夏中考听写成绩不低于14,题型为填空前后单句,不会涉及文言文背诵(推荐文言文16篇,老师名单已明确排除。)。

2.教材中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解析:2006年考题是介绍古代作者,分析其诗词;2007年修订读书卡(名著介绍内容);2008年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另一个是关于一本名著的“营养”。2009年以阅读题的形式出现,灵活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应用能力,分值达到11;10中简化为名著与知识的连接问题。

推测2011这部分如果还会有问题,一种可能涉及古代作者,一种可能涉及外国作者。提问比较活泼。

3.能够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常用词语和修辞手法。

解析:2006年考题修改;2007年6题填空,7题说“和谐”;2008年3题用意思相近的成语写,4题填空;2009年2题填空;10 2题纠正错别字,3题解谜,4题对联。

推测:2011复习时,要全面攻克词语(褒义、贬义、同义词辨析)知识点、对联知识点、成语语义分析知识点、错别字纠正知识点、男子解谜技巧。

4.正确、工整、规范地记忆、理解和书写汉字。

解析:2006年四题考察学生对常用汉字形意结合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007年四题考察汉字形式美与诗歌内容美相统一的认知能力;2008年考察汉字书写和理解能力;2009年1题考查形声字、形声字、认识字的知识,信息提炼题考查汉字的书写;10再次考查了汉字形意美的鉴赏。

推测:2011要注意复习汉字的结构形式、书法以及汉字的书写规律。

5.能够根据要求恰当地表达。

解析:2006年1题模仿句子,2题概括新闻标题,3题关于漫画信息,都是为了根据要求考查学生的表达;2007年1写了序言和2个关于图表信息的问题;2008年文本信息题5道,漫画题6道,理解表意题8道(文本信息题);2009年表意理解3题,概括新闻内容4题,图表信息5题,漫画信息6题。10书画信息6题,新闻内容总结7题,文字信息8题。

推测2011宁夏中考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第一,模仿句子的训练。第二,结合语境“写词”。第三,总结新闻的标题和导语。第四,图表信息问题。第五,文字信息问题。第六,漫画信息题。

第二,读书。

1.注意三个训练方向: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写?

2.阅读训练材料:小说、散文、议论文(注:说明文考点分解为信息题。)。

文言文简答只有一个问题。

4.古诗词鉴赏只是一个话题。

5.阅读题的基本问题分为客观题和开放题。

第三,写作

1.2011中考作文题目只有一个。

2.可能的命题类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加“题目”或“话题”类型。

3.中考作文写作内容分类:成长过程、人生感悟、学会感恩、亲情(友情)。(生命感知是弱点)

4.复习重点:考试,构思,立意,语言表达。

5.考场作文构思实用方法:写一套作文。

6.考前需要背诵四大类各1-2篇作文。

7.写作是作文得分的关键。

8.理解并灵活运用500字标准。

9.一般要写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命题的方向

(一)分数的调整

1.作文分数由45调整为40。

2.由语文知识(包括听写)、情景写作、信息提取组成的积累题分值增加。

3.课内阅读要适当减少1-2简答题,适当增加句子疏通和翻译的分值权重。

4.适当加强对最基本单词的记忆和理解的考查。

(二)试题的特点

1.语文积累和语文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所以积累部分还是以此为重点。因为这类试题衡量的是学生的语言机智,以培养为主,所以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并不意外。因为按照要求正确表达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它的命题重在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技能和能力,兼顾学生的道德趣味和审美能力,也是对课堂教学举一反三效果的检验。总的来说,中考语文活泼的新题型也出现在这一部分,并且分值逐年递增。

2.这次课程改革的追求之一就是努力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科课程,这在语文学科中有所体现。它不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式课程——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还增加了名著阅读指导的内容,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从而使以前相对封闭的语文课程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并有了量化的要求。为了坚持这一正确导向,名著阅读指南仍然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旨在纠正目前语文教学中以做题代替或挤压阅读的弊端。

3.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和信息作为语文考试的重点,目的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生活和社会,让学生不脱离生活和社会,才能真正提高综合素质。这种考试以穿透式题型为主,即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命题,具有强烈的语文价值取向,体现综合性,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的融合。

3.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古诗词背诵默写是承载这一理念的理想题型。因此,重视对背诵和听写的考查,作为学生语言文化积累的重要支撑,也是不折不扣落实课标要求的重要举措。为了突出学习时期的特点,该内容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识记和理解两个纬度,因此也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流程和方法是否落实到位的一个检验。

4.命题选择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义深刻。从选材的内涵、选材的角度、选材的种类等方面体现了广阔的视野。从宁夏中考语文教材的来源来看,古诗词依然选自课内,但从大趋势来看,课外材料的比重会逐年扩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阅读演示实验的价值和作用,以便在课堂上得到正确的方法,然后在课外冷静应对。

5.命题的开放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材料的开放性、考试能力的多样性、考试答案的开放性和考试形式的开放性。同时,从试卷的效度、信度、区分度等方面对考试结果进行严格分析,确保开放试题的质量。

6.阅读考试的主要思路是坚决摒弃碎片化、碎片化、表面反应式的做法,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阅读题特别针对阅读材料的引导和支撑部分,突出主要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理解、分析和创造性地回答问题,这是试题本身的特点。

7.写作既是衡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程度和水平的工具,也是学生表达自我、表达自我感受的载体和窗口。所以,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远比怎么写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充分考虑了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经验。题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题目采用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在写作上,主要提倡注重细微之处,从小到大体现写作的精髓。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这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8.对于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城市和农村都有,程度不同。那么,在命题时合理避免这种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考试命题之初就失去了保障。因此,中国中考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背景差异,精心选择具有地域色彩、专业色彩和前沿科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阅读载体,从而确保命题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适当的难度,最大程度地获得公众信任,确保试题难度和效度符合要求。

9.试卷结构是否科学,分值权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的正常发挥,也标志和决定着试卷的功能和价值取向,是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连续多年以积累、阅读、表达为我区中考试卷的明确标记,框定了清晰的考域,突出了语文学习的主题,具有良好的提示功能,其比重和分值符合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