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高中政治原始命题的背景材料

提问技巧1,要搞清楚试题的提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的限制。2.找出试题规定的试题类型,组织答案的方式或大致格式是不同的。一位航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试验,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但这只是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之后,中国将再次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轨道上留下飞船的一个密封舱,使其成为太空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可以在太空中对接多个太空舱,形成真正的空间站;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探索月球甚至火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回答:以上材料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0分)参考答案①历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②神舟七号是历次无人飞船实验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七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和探月,是一个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分析“这是材料)是如何体现的3、找出试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政治试题有三个角度:什么、为什么、怎样。4.需要找出试题中规定的认知对象。这里应该有两层意思:在认知对象有多个的情况下,试题给出的认知对象不应遗漏;在认知对象单一的情况下,要仔细解读认知对象本身的结构。一、准确解读试题给出的所有认知对象,不得有遗漏。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决定了考生组织答案的完整性。如果省略了试题中规定的认知对象,考生的组织回答就会不完整或不合逻辑。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实施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试分析这些政策的哲学基础。(12)参考答案①30多年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根据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公有制程度过高的情况,改革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制,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规律的深刻认识。③振兴农业不仅要靠政策,更要靠科学技术,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④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农业税的减免体现了“以人为本”惠民的价值追求。分析“这些政策”是考题规定的知识对象。从考题中可以看出,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减免农业税是这些政策的内涵,是考题规定的知识对象,是显性的。但“这些政策”的另一个隐藏的内涵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实行了‘一系列强农富民政策’”。其中“根据农村实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时间概念,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惠农富民政策”的相继实施,显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从而自然生成参考答案①。很多考生在解读题目时,对这个认知对象没有准确的把握,甚至没有把握,结果花了很多篇幅回答认知的发展,根本没有这一点。从试题参考答案来看,②对应“家庭承包制”,③对应“科技兴农”,④对应“减免农业税”。四个圈基本对应四个认知对象,答案很有逻辑性。二、准确解读试题规定的知识对象的结构。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清楚地理解试题中规定的知识对象的结构,然后照图走,就能找到答案,而不需要仔细解读试题中给出的材料或场景。2009年夏季,北京等地采取多项人工增雨措施缓解当地旱情,降水明显增加。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参考答案①事物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②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运用法律,造福人类。分析试题规定的理解对象是“人工增雨”。只要仔细分析这个认识对象,就能找到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符合一切基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自然包含在“人工增雨”之中。“人为性”讲的是人的作用,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增雨”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和动力(它反映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计划),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效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三个哲学道理:①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运用规律,造福人类。②事物的运动有客观规律。③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后两点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5.要搞清楚试题中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同一件事。不同的行为主体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依据,试题的答案也会不同。所以,如果你找不到试题中规定的行为主体,机构的答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亿,欠薪、工伤事故多、加班、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请就如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出三点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等等。2009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理论界指出,这是大量中小非公企业长期忽视农民工权益的一种“报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9月8日发布的民工荒调查报告显示,工资长期化和劳动权益保护缺失是民工荒的主要原因。结合材料3,本文试从职工和企业两个方面阐述如何维护和保护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材料称,从非公企业职工的角度,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一是要珍惜自己的权利。无论受雇于谁,都没有改变国家主人的地位,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第二,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要敢于依法向有关部门申诉。1分)从非公企业自身来看,应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工资标准、加工工资标准、用工时间必须符合规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要依法保障职工参加和组建工会的权利;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创造安全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劳动保护条件。(3分)(以上回答的四层意思只需要回答三层就能得到3分。如果考生答案超出参考答案,只要合理,可以酌情加分,但该分最高不能超过3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差别很大,除了试题所给材料的差别,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行为主体的不同:例1中的行为主体是广义的,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6。理解试题中标注的分数是很有必要的。试题本身规定了命题对考生的要求,试题中标注的分数也是命题对考生的要求。规定了试题组织答案的细节和答案格式的要求。所以,同一类型的问题,在不同的分数下,组织的回答会有很大的不同。例1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表1中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图表(单位:元/人)注:技术统计误差四舍五入,根据表1简要说明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3分)分析如果只看问题,这个小问题的答案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民收入结构有哪些变化,或者说变化有哪些?②农民收入结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答案的尺度一定很大,但是从问题的分值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很长,这样考生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小问题只需要回答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是什么,或者有哪些变化,而不需要解释这些变化(虽然问题中有“简要说明”的要求)。从题型上看,这个问题与例8相似,但从答案的组织上看,两个问题有很大不同。例8答案的每一点中,不仅回答了哲学基础,还用材料进行了分析或证实,因为仅仅指出或列举哲学理论是不可能得到12分的。注:这是我的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