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
《分数的认定》讲稿1首先说说教学内容
《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第二,谈谈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是一套教材,这部分知识分两次讲授。第一次是初三对成绩的初步了解,第二次是五年级对成绩的系统学习。在初三第二册教材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生成分数的过程,认识了整个“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能够识读和书写简单的分数,能够简单地加减分母相同的分数,能够初步用分数来表示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分数的再认识”一节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学会对分数的再认识。教材通过创设“拿着铅笔”,说,画一幅图,“你知道吗”的问题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有丰富的资源可用,从而安排合理有趣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1)在特定情境下,进一步理解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可以正确地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在解题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2)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释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代表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
教具准备:
两盒铅笔、电脑课件等。
学习辅助准备:
彩笔等。
三。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教法和学法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同伴交流。教师只有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并引导学生讨论,营造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2、学法律:
课开始,老师创设了“拿铅笔”的活动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每人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个学生的成绩不一样。一个学生拿出四支铅笔,另一个拿出三支。
并且问这个问题: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分别从每盒铅笔中取出所有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在得知“由于分数整体不一样(即分支总数不一样),1/2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不一样”后,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说话、画图、练习等不同的方式了解不同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交谈获得新的知识。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部分:从实际情况引入题目,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乐谱,将乐谱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1,创设了“拿铅笔”的教学活动,并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明白铅笔的数量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因为原来铅笔的总数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2.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实物“说话”,并与两本不同厚度的书的“1/3”进行交流,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具体数字也不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3.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一个图形的1/4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通过“练习”,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乐谱的理解。
在每一次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说、在做、在想,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态过程”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更加深入和完善。这种“运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单向学习,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5.回归生活,用“捐零花钱”这个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6.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你可以了解分数产生的漫长过程和分数的各种记录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7.课堂总结:你今天收获了什么?你如何评价自己?学完今天的知识,你想到了什么分数?通过总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二一、谈教材
(一)关于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基于初三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公因子、公倍数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一种学习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乐谱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乐谱,并用乐谱正确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况,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运算活动,主动观察、运算、分析、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与挑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同的,所代表的具体量也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况,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第二,谈谈学习情况
《分数的认识》是初三下学期。学生已经通过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能够识别、读写简单分数和计算分母相同的简单分数进行教学。其次,五年级学生的求知欲、能力和好奇心增强,开始思考、追求和探索新事物。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东西来支撑。
第三,宣讲法律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打算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在教学中,我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孙悟空、沙和尚、八戒就去摘果子解渴。过了一会儿,他们三个回来了。唐僧很高兴地打开了干粮袋,里面有两块糖饼和三块油饼。同学们,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百分比吗?油饼在哪里?唐僧说,你辛苦了。让我给你一个油饼。弟子用分数拿到的油饼怎么表达?你为什么这么说?给三个人一块油。你觉得怎样才算公平?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探究,学习新知识。
首先让学生猜一下,如果每个学生拿出自己钢笔的1/2是否一样。必须有两种答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先要求全班拿出偶数支笔。然后让学生数1/2这个偶数。最后全班交流,通过分析总结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握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新知识的运用,拓展和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的区别,让学生认识到:
1/3对应同一个整体,代表同一个具体量。
1/3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进一步加深对以下问题的理解:
任何分数都对应同一个整体,代表同一个具体量。
对应的整体不一样,具体数字也不一样。
(D)整合反馈并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时,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个图,不管怎样,只要整个图的1/4就是一个小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乐谱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练习题1,重点讲解分段、移动、旋转、组合的运用。
3、练习第二题要注重绘画方法的多样性。
4、练习第三题,除了体现绘画的多样性,还要比较平均得分后每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需要比较这三个图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相同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也相同;总数不一样,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让学生及时实践已经在直觉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知识,并在必要时加以巩固和加强。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个班里,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5)总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自己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6)转让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分层练习,分为必修练习和选修练习,让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贯彻了“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对分数的再认识
这节课,我会使用大纲板书设计,因为大纲板书设计组织和隶属关系清晰,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
《对分数的再认识》讲稿3一、谈教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等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教材内容(34~35页)。初三第二学期,学生已经经历了结合情境和直观运算生成分数的过程,认识了整个“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认识、阅读和书写了简单分数,加减了分母相同的简单分数,初步用分数表示事物,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内容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和拓展。本节教材创设了“拿着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一样的,表示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丰富了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如教材中的“拿着铅笔”、“画一幅画”,结合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谈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明白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代表的具体数字也不一样。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谈谈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
教学重点:要认识到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四,准备教学工具:
一些课件和铅笔
动词 (verb的缩写)说和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总结。
第六,说说教学过程
(1)基础训练:
既然三年级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先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的意义。(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出分数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根据分数的意义,引出对题目的重新认识——分数。)
(2)问题场景:
课前准备了四盒不同号码的铅笔。上课时,四名学生被要求上台,分别从盒子里拿出1/2的铅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如何握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将铅笔平均分成两部分,取出其中一部分。有多少?并且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数量,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他们拿出所有铅笔的1/2,但拿出的铅笔数量却不一样?”
(3)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问题:“你为什么不拿出尽可能多的铅笔?”学生讨论交流后,请拿出台上铅笔总数进行核实。核实后,第一,让学生知道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几支;二是让学生觉得1/2这个数是一样的。学生们也清楚地意识到是铅笔总数的差异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数不一样,具体数字也不一样。(当整体不同时,相同分数对应的具体数字也不同。)
(4)解释和应用:
1,“说出来”:
第一,用学生对分数的新理解来判断谁读的页数多。通过对比我们知道,虽然两个孩子读的书都是1/3,但是他们手里的总页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的“1”不一样,所以他们读的页数也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数是不一样的,具体数字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整体,它所代表的具体数字也是不同的。
2.“画一幅画”:
先判断1/4的含义,再用1/4判断整个“1”的具体数字,最后画一个图形,不管怎样,只要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通过作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字时,就可以求出整个“1”。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乐谱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练一练”:
1题重点是运用除法、移动、旋转、组合的方法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我想:整幅图平均分成多少部分?总数中有多少部分是彩色的?第二个问题集中在绘画方法的多样性上。第三题的重点不仅是体现绘画的多样性,而且是比较平均分后每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是理解“平均分”。这个问题其实是对的:“整体不一样,同一个分数代表的具体数字不一样。”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直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已经及时形成的抽象知识进行实践,必要时进行巩固和强化。第四题,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教育学生“节俭”和关爱。
(5)评审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6)板书:
黑板与脚步同步。同学们通过活动说的,我就记下来了。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老师对我的引导太多了,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还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他们大面积参与学习。没注意细节,有些题目讲的太快,有些同学没跟上,对“平均分”理解不透彻;时间和教学节奏没掌握好,所以有点耽误了。也希望老师们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宝贵的意见。我会虚心接受他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