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考文言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人依靠。她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尖家。(范仲淹)长大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泪告别了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的杜南书院学习。他白天努力学习,晚上学习到很晚。五年里,我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也没有上过床。有时候晚上会犯困,经常往脸上倒水。(范仲淹)我经常白天努力学习,什么都不吃,直到太阳西沉。就这样,他明白了六经的主旨,后来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经常告诉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两岁孤苦伶仃,母亲贫穷无助,适合常山朱。由于他是龙,他知道他的家人,感到悲伤,从他的母亲辞职,并前往杜南进入学校。没日没夜的努力学习,睡觉不脱衣服五年。或者夜色昏沉慵懒,需要用清水遮面。往往粥还没喝满,一天下来就开始吃。所以我对世界感兴趣,是因为大同六经的宗旨。我经常对自己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凡愿扫天下。
陈凡十五岁的时候,曾经一个人住在一个地方,院子和房子都很乱。他父亲在同一个城市的朋友秦雪来拜访他,对他说:“年轻人,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君子处事,以扫除世间不良为己任。你不能在乎一个房间。”秦雪认为他有澄清世界的雄心,与众不同。
原文:
弗朗西斯科十五年,我在闲暇时尝了一个房间,那时于婷五岁。父亲和朋友秦雪从同一个县来等他,说:“你为什么不为客人收拾一下?”范说:“君子之道,当清净天下,安身立命。”知道他有明确的世界野心是很奇怪的。
2.中考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所需书籍的数量)
一、古诗词部分:
1.孟(2)《诗经》
2.曹操短歌(2)
3.重返园田居(1,2)陶渊明
4.蜀道难(3)李白
5.秋兴八首(1,3)杜甫
6.珍惜历史遗迹(第三、第三)杜甫
7.高登③杜甫
8.醉花影(烟云愁永,4)李清照
9.慢声细语(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健康尚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萧水告别篇,1)《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王安石游宝蟾(第三、二段)
4.赤壁赋(全文二)苏轼
5.我在乡下(全文3)《孟子》
6.鼓励学习(全文,3)《荀子》
7.论秦(最后三段,3)贾谊
8.廉颇与蔺相如传(司马迁《负荆请罪》卷四)
9.陈情表(全文五)史弥
10.归Xi词与序(全文五)陶渊明
11.序滕王戈(2-3段,5)王波
3.看一本关于高考语文的辅导书《文言文》有什么问题?读文言文是个习惯性问题。看古书,刚开始会觉得很晦涩,但是看多了,其实就那么普通了,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的一种笔法。实际使用的语言不是文言文,导致成语、词语固定。至于辅导书,资料包确实不错,但是时间成本很高。高中文言文学习手册《高考文言文训练与考试指导》《高考古诗鉴赏与考试指导》都有用。个人建议不需要买什么书,把之前做过的文言文题目全部看懂,然后看几本陌生的古文。祝你有你想要的进步。
1初中生能看懂简单的文言文。
他一读文言文,就觉得一片烟海。
死记硬背不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只有逐字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这本文言文我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老师详细讲解后我才完全明白。
读文言文和写白话文并不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而是密切相关的。
现在好像新诗人对语言不敏感,只能抄袭外国诗词和文言文,画不出老虎。自然没什么值得看的。
现在有些新诗人对语言不敏感,写不出好诗,抄袭外国诗歌和文言文,还是画不出老虎。自然没几个值得一看的。
现在一些新诗人似乎对语言不敏感,只能抄袭外国诗词和文言文,画不出老虎。自然没几个值得一看的。
4.如果你指的是高考文言文的阅读题目,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之前没有读过的材料。如果你想满足一两个,那你就去看看《古文观止》,这个比较好用。像高考诗歌的分析,平时可以看唐诗宋词鉴赏词典,也很不错。
如果你是要求高考古诗词填空,那么所有要求背诵的书都必须掌握。还需要掌握高中学过的所有诗词,以及每章之后课外阅读中的诗词。
诗杜理科赋,李白和苏轼是重点。
像《劝学篇》、《论六国》、《论秦》中揭示道理的内容;《亭序》、《江》中的对句:李清照、柳永词中的好句。
另外,一定要积累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李渔、杜甫、初中学过的,高考要复习。
即使考不上,只要掌握了,就能熟练运用,增加作文的美感和深度,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也会愿意多给分。
5.春考要背哪些古诗?
65.凉州词(唐代)王之涣黄河远在白云之上,有一座孤城——万仞。强弟何须怨杨柳?春风是不够的。
66.浪淘沙(唐代)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大风从天涯吹来。现在我要直奔银河系,去佩妮·韦弗的家。(第三主题单元《母亲河》)
67、15从军征兵(汉)《乐府诗集》15从军征兵,80年才归。冯道村人:“家里有谁?”“远看是你家,松柏筑在土堆上。”兔子从狗窦入,野鸡从梁上飞。杂树长在中庭,葵花长在井里。在山谷里,他们烹饪并收集向日葵作为汤。不知道汤饭会是谁。出门东望,泪落衣襟。
68.出门要塞(唐朝)秦时王长陵关月,长征未归。然而龙城飞来,胡妈没教过阴山。(主题单元7“战争”)
69.题写在朱墨地图上的诗(清代)郑板桥雅斋卧听小朱晓,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官总是在意自己的感受。
70.李(扬州八怪之一)迷了你,七岁冷,何处求草?没有你,宋的乔,平反昭雪。天地无心,万物真。直上深山,美不胜收。你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你支撑着天空高大、坚实、干燥。
71,Memetu的诗(元)西雁湖第一树,我在王冕的家,开出了淡淡的墨痕。不要夸颜色好,就把清新的空气留满干坤。(主题单元8《岁寒三友》)【本书7首古诗】
6.高考18古代文言虚词高考18古代文言虚词:二、和、胡、奈、齐、叶、若、所、为、意、因、于、和、则、者、知。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1.和1。用作连词。
连接词、短语和从句可以表达各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翻译,有时候可以翻译成“你”。比如螃蟹跪六次,捏两下。
(“鼓励学习”)(2)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成“和”或者“和”。
比如君子博学,以参天救己。(“劝学”)(3)意为承接关系。
可以翻译成“就”和“然后”也可以不翻译。例如,郁芳急于返回,但大声发送它在水面上。
(《石钟山纪》)④预示着一个转折点。可以翻译成“但是”和“确”。
如:绿,取之于蓝,绿即是蓝。(“鼓励学习”)(5)代表一种假设的关系。
可以翻译成“如果”和“如果”。比如有兴趣的可以期待一下马。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没有翻译。
比如,我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劝学》)我很尴尬。(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仅用作第二人称,通常作定语,翻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翻译成“你”。比如翁长泉,如果你搬到北京,你会日夜侍候你的母亲。
3.双音节虚词“just”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just”。比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尺。
(《口腔医学》)先后听说过道教,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老师讲)-。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来表示动作和行为的工具、方法和其他,可以翻译为“用”、“取”、“靠”、“根据什么身份用(靠)等等。比如以旧法为国,与此相同。
(《查进》)谨以十五城邀一碧。(《廉颇蔺相如传》)是引论。
“你为什么而战?”曹刿问道。”(《曹刿辩论》)船上的其他人都不如。(《赤壁之战》)大中成《武是魏的私人看护人》...(《五人墓碑》)(2)起客的作用,可译为“巴”。
比如秦没有把城给赵,赵没有给秦弼。(廉颇蔺相如传)(3)表示行动和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和“因”。
比如无法用一个独特的理由来抗拒秦朝的喜悦。(《廉颇蔺相如传》)他在军中时,饥肠辘辘,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4)导入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同“于”,可译为“在”、“从”。比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骑着暴风雪从京城过来...至于泰安。
(《登泰山》)今天,去长沙张羽旅游很困难,因为那里有许多水路。(《汉书·西南传》)(5)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和”相同,可译为“和”、“从”;有时可以翻译成“铅”“铅”。
比如世道变了,王伐汉中与楚讲和。(《战国策》)(公子)想去做客,与赵同归于尽。
(《新盗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儿”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于连接动词和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和”、“和”等,也可省略。例如,如果一个外国人在附近,就会有很多游客...(《宝蟾山居图》)(2)表示继承关系,“一”之前的动作往往是后面动作的手段或方式。
可以翻译成“和”,也可以省略。比如,余和四个人抱火进入...(游山)(3)表示目的关系,“一”后的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
可以翻译成“尔”、“来”、“用”、“使以致”等。比如写“世说”使之持久。
(《世说》)集财送之。(五人墓纪念碑)妄自菲薄是不可取的...堵住忠谏之路。
(《师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于表示原因的从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子贤,多邀宾客,十余年不敢加兵谋魏。
(《信陵君盗符救赵》)古人...因为他们的深刻思考而无处不在。(《宝蟾游记》)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以翻译成“儿”,也可以省略。
比如木生枝繁,春暖花开。(陶渊明归乡辞)3。双音节虚词“to be”和“to be”等价于“因此”,导致理性发展或推论的结果。
例如,许多人把书作为假期...(《送马晟东阳序》)我记得他们,感叹李渊的淳朴,嘲笑李博的粗鲁。(《石钟山纪》)是以19年为基准,刀刃是新的。
(《巧手了解牛》)-。用作动词,意为“做”。
也可以用来判断“是”字。这些都属于实词的范畴。
下面是一些虚词的用法。用作介词。
除了被动语态,一般都是读出声音。(一)行动和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比如中国有句俗话,“外人道不如人意。”
(《桃花源记》)②代表动作和行为的替代。可以翻译为“替代”和“给予”。
比如在天下横行的时候,是为了汉家除掉残渣秽物...(《赤壁之战》)献给我。(《鸿门宴》)③表示行动和行为的时间。
可以翻译成“当”和“时”。比如为了来,我让你绑一个人穿越王者。
(《晏子·使楚》)④表明行动和行为的目的。可以翻译为“为”和“为”。
比如世界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⑤行动和行为的原因。
可以翻译成“因为”和“因为”。比如我觉得很难,但是又不敢戒。
7.2006年高考文言文中“却不敢回我心”是什么意思,从其中引申出的原意如下:
白少夫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但他排名不高。第一,刘禹锡大和做客的时候,李太尉德裕和他的公司分了东都。于拜访了德裕,说:“你最近收到白居易的文集了吗?”德裕道:“你累了,就不要让它存放,只是你还没有穿上。今天是我儿子来看我。”且看一看,满满的箱子,不在尘埃里。开始的时候又恢复了,说羽西说:“我来的时间不长。他的文章很优秀,何必看呢?但我怕回到心里,所以不想看。”其反对也是如此。穿衣服的人不嫉妒它。冼说:“光棍是人才,不是汉奸。”知识分子在他们的答题系统中看到经济的用处,这是时代安排的,是中国王朝的贾谊所不知道的。大家都很珍惜。包光子说:“李对白少府的隐忍回避,也是有例可循的。文宗一开始就命令德裕谈论朝中的亲信,以杨雨晴和牛僧如为例。杨和牛也是白公的密友。不引翼,意在思,不抑文章,亦以友为据。”
联系语境来看,白居易被李德裕打压,是因为李德裕“恐其友而克制”,“打压亦如此”。这里的“会”应该是动词,符合文意:
1.改变;
2.违规;
3.衰落;
4.避开,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根据前面那句“他的文章都很优秀,何必去看”,可以看出对他文采的肯定。所以我觉得“违反”更符合文字。
我认识这个人的时间还不够长。他的文章很精彩,为什么要看(可以不看)只是我怕他的文章违背我的意愿,所以不想看。"
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呵呵。希望能对你有一点帮助。
8.高考文言文18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8文言虚词用法举例[二、和、户、乃、齐、齐、若、所、为、言、叶、意、语、和、则、者]
1.表示一种坐标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候可以翻译成“你”。
(1)蟹跪六次,捏两下,无处发,除非是蛇鳗(《劝学记》2。它表明一种进步的关系。可以翻译成“和”或者“和”。
①这位先生学会了和日本人参自救。(《劝学》)3。表达关系。
可以翻译成“就”和“然后”也可以不翻译。①因此,我离开你去首都旅行是为了赢得奖赏(“陈情表”)。④代表一个转折点。
可以翻译成“但是”和“确”。(1)绿色,取之于蓝色,绿色即蓝色(《劝导》)5。代表一种假设的关系。
可以翻译成“如果”“如果”。(1)你有兴趣,也可以期待马。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的,即连接状语。没有翻译。
(1)尝过又期待,不如借鉴(“劝学”)。(7)表明因果关系,(1)我也后悔被它跟踪,但我不能很享受(《宝蟾山之行》)。(8)注明目的关系,(1)望远而望幸(《阿房宫赋》)(2)通“尔”。偶尔也是主语,翻译成“你”。(1)和翁贵,自与君重算(《促织》)(3)通“儒”:若,若。
(1)军队又惊又坏。(《茶经》)刚好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刚好”。
(1)几分钟内摇头跺脚的人只会得到几十个人(《虎丘》)。1)我尽我所能去死。
而情况是“还有什么”,就是用一个反问的方式更进一步。(1)今钟卿置于水中,虽风浪不能声。
而且情况是石头!不久之后,有一段时间。①然后他把吴敏的叛乱请到了朝鲜,惩罚了五个人(《五人墓碑》)。(1)他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做谓语,后面常跟语气词“在”、“也”,可译为“为什么”、“为什么”。1哪个?大国的威望就是培养尊重。
(廉颇蔺相如传)2。作为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翻译为“where”和“what”。翻译的时候要把“他”放回去。
①禹州今为何处?(赤壁之战)3。作为定语,可以翻译为“什么”和“哪里”。1)这里每天早上和晚上会听到什么?布谷鸟流血的叫声,猿猴的呜咽声。
(琵琶星)(2)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和“怎么样”。
(1)为什么不按兵不动的束甲,而北?(《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很深的程度,可译为“怎么样”、“怎样”、“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碎发,泪流满面,多么失败!(《灵官引论》)(3)作为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娘车后面,隐隐有他点点。(《孔雀东南飞》)(4)何:传“哦”,问问题。
①信我精卒陈利炳和谁?(他是谁:哦,问他是谁。
它意味着检查和质疑。)(论秦)如何表达疑惑或反问,翻译为“怎么办”和“为什么”。
(1)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样子的(嵇的部将攻打)?介词短语在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一”的不同用法,相当于“拿什么”和“为什么”。(1)山崩后,常为何将自己托付给赵(“摸龙说”)?
①傅俊对自己做过的事念念不忘,没有错。何乃译为“怎能”(促织)。①阿木指政府官员:何乃台只是一个区(孔雀东南飞)。3.胡(1)用作助词。1.表示疑问的语气。
可以翻译成“什么”和“什么”。有多冷?想吃吗?(《吉翔选志》)2技术封面呢?2.表达修辞语气,相当于“马”、“你”。
(1)布衣之转尚未欺,局势在国?(《鸿门宴》)3。表示衡量或讨论的语气,可译为“把”。①国王很高兴,这时他的普通差不多了。
(《包壮见孟子》)2是什么让圣人变得圣洁,让愚人变得愚蠢?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1)人们说我爱它是恰当的(“齐欢·金文·史鸷”)5。用于句子的停顿。
①本书如此。(2)作为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译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还在山水之间。(《岳阳楼记》)(差不多:余)2我今天虽然死在这里,但是比邻居死的晚。
(《捕蛇者说》)(差不多:在)3他在我之前出生,他的知识在我之前也是扎实的?(《世说》)(前《胡》:在;后者“胡”:比。)我很怀疑。
(差不多:对。(5)君子博学,参日自救。
(《论语》)胡:对。)6难怪是私人的。
(差不多:对)⑦盖入技能。(《我对牛的娴熟理解》)(差不多:比)⑧我的日子很长。
(诶:比。(3)可以作为后缀,翻译成“的出现”和“的土地”。
(1)没有厚度,就有恢复的余地(“知牛”)。①用作副词。1.意思是两件事在逻辑上有先后关系或者时间上接近,可以翻译为“只有”、“只有”、“只是”。
(廉颇蔺相如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然而”、“出乎意料”、“反而”;(1)问这是什么世界,我不知道。(桃花源)3。可以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以翻译为“只有”和“只”。
①一个王乃夫领兵向东,向东,但有二十八骑。(项羽传)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和“是”。
(1)如果事情出了差错,这也是一天。(赤壁之战)(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又作主语,译为“你”。不能是对象。
①北定中原日,家人祭祀时不忘告诉乃翁。(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