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亭观雪文言文翻译|笔记|欣赏

[原文]

崇祯五年(1.12),去西湖。大雪的第三天,湖里的人和鸟都灭绝了。现在是第四天,也是第五天。我会坐(6)一条船,装着所有的衣服,放上火,一个人去湖亭看雪。阴霾(1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12)白。湖面上只有两三个影子,比如长滩——马克(13),湖中央的一个小亭子,周宇——芥茉(14),船上的人。

在湖心亭里,看见两个人在铺毡,一个孩子在煮酒炉。他看到于,非常高兴地说:“你是怎么在湖里(15)或(16)找到这个人的?”拉我一起,陪我喝酒。余强(17)喝了三杯白葡萄酒(18)和(19)。问他(20)姓,他是金陵人(21),他是客家人(22)。而(23)下了船,周子喃喃道(24),“别说相公(25)是疯子(26),更是如此!”

[注意并释放]

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②大雪:下大雪。名词用作动词。3绝对:全部,没有。4是:代词,这个。⑤ gēng:指清晨。古代一夜分五班,每班两小时左右。设置,结束。⑥乘:此指骑行。7拥抱:环绕,环绕。⑧ 毳(铜毳)衣服:裘皮衣服。鸟类和动物的细毛。⑨火:指火炉。⑩雾凇(sυng):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冰花。(11) hàngtàng:里面弥漫着白色的空气。(12 I):全部,全部。(13)印记:印记。(14)芥菜:草。描述一艘小船。(15)严德:不可能。(16)耿:再来,再来。(17)强(qi ǐ ng):勉强。(18)大白:古人用来惩酒的酒杯。这是酒杯。(19)和:为了接话,就。(20)他们。(21)金陵:今日南京。(22)客:客居,名词作动词,离家在外居住的称为客居。(23)和:等到。(24)喃喃:窃窃私语。(25)“相公”:旧时对学者的尊称。(26)迷恋:动词,迷恋。

[翻译文本]

崇祯五年十二月,去西湖(观光)。连续下了三天雪,湖里行人和鸟儿的声音都没有了。这一天的凌晨,我坐船,穿了皮衣,生了炉子,一个人去湖亭看雪。(树上的)冰花充满了湿气,天空和云朵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色的。湖的影子(你能看到的风景)只是长堤上一条淡淡的线痕,湖中央亭子轮廓上的一个小点,我的船像一棵小草,船里的身影像两三粒芥菜籽。

到了湖中央的亭子,只见两个人拿着毯子相对而坐,一个男孩正在滚烫的酒炉上煮酒。他们看到我,非常高兴,说:“西湖里怎么会有我们这样的人!”带我一起去喝酒。三杯酒下肚,我设法(向他们)告别了。问他们姓什么。(原来)他们是金陵人,住在这里。下了船,船夫嘀咕道:“别说相公傻,还有你这么傻的人呢!”

[欣赏]

《湖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成书于明代以后。文章从立意到结构再到行文,都围绕着文末的“傻逼”二字展开。先看开头:明明明朝已死,他却不肯失忆。记住明朝的历法不是很“蠢”吗?不看春花秋月,却下了三天雪,湖里的鸟就死了,这不是很“白痴”吗?再看他赏雪的具体过程:明明湖一片混沌,“雾、天、云、山、水,上下皆白”。他只想记住西湖的美,找到的都是痕迹,一点点,一粒芥菜籽和作者写的两三粒,明知道一无所有,却又期待。这是什么?说说湖中央亭子里的奇遇。此时此地,居然有“两个人面对面坐在一张地毯上”。他们不是一对傻逼吗?他们看见于,高兴地说:“湖里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一个“更”字点出了幸福的缘由:“驰”遇“驰”。这种“迷恋”包括对故国、西湖、自然和美景的痴迷......而结局通过周子的“喃喃自语”表现了一般人对这种“痴情”的不解。“了解我的叫我担心,不了解我的叫我想要的。”这可能是作者对作品中“妄想”的恰当解释。

本文文风飘逸流畅,叙述简洁明了,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有寥寥几笔,既包含了长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于小、动与静的诸多变化,又常常感觉有一层梦幻的面纱笼罩着这些场景,体现了他独特的文笔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