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导师
吴秉安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笔名吴克,10月3日出生,1929 165438,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祖籍喀喇沁,蒙古族。作为世界著名的民俗学家,吴秉安教授为中国和世界的民俗学事业做出了《民俗学概论》、《民俗学丛书》、《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日本家族与北方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
周教授,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
周,男,出生于2005年5月,1970,辽宁沈阳人。65438-0995,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师从吴炳安教授。1998获北师大中文系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奖学金委员会全额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的文化比较、口头文学美学、民众社会意识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学与日常生活——民俗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1998以来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科研项目。现教授中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史、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当代西方社会人类学、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符号学、民俗学导论、社会学等硕士和本科课程。
2002年起,先后被授予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辽宁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专著《民间故事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编辑了4本书;在《民俗学研究》、《人文杂志》、《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文集》、《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范姜教授
范姜,女,出生于1952,辽宁沈阳人。现为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东北地区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与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说书人谭震山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学术著作7部,田野文集2部,民间文学教材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995年获“辽宁文艺之星”称号,1999年被辽宁省评为“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人与文化——辽北生态民俗学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头叙事》、《民俗田野调查》、《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沈阳锡伯族新民村调查》(合著)
主要奖项有:《民俗田野工作研究》获“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山花奖?学术作品奖二等奖(2006 54 38+0);生态民俗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作品”三等奖(2004年);论文《女性民间信仰与变迁》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学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2005年)。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纪国秀教授
纪国秀出生于辽宁清远。1993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留校。1998年9月考入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2006年7月5438+0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北师大,师从钟敬文先生和万建忠教授学习民俗学。2004年6月毕业,法学博士。同年,任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师。2065438-2002年9月,任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领域:地域民俗学;关于民俗学方法论的思考。
作品:
1.《婚姻仪式与社会网络重建——以辽宁东部山区清源镇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2.中国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438+0,第二作者。
辽宁大学民俗学导师隋力教授
隋力,女,汉族,1974出生,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教师、讲师。1993考入辽宁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7毕业后留校。1999-2002年辽宁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考入辽宁大学文学院,2008年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05年开始在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任教。2011调入民俗学教研室。
学术研究方面,前期一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专著1部:《现代性与生态美学》(林雪出版社2009年出版),著作4部。代表论文有《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主题的嬗变与变迁》(社会科学文集,2009年第3期);生态美学视野下“征服主题”的差异(《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东方意象生态视角下的审美特征(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女性文学女儿审美心理的对抗与突破》(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