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需要资料书吗?或者刷题

朋友你好,政治的答案太宽泛了。只要意思对了,就会有分。但是高分很难,资料书和图纸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一定要懂记忆,死记硬背,虽然可以正确的做一些选择题和简单题,但是绝不能做很多大而难的选择题。有人说,学政治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就是“贝多芬”(多背点),谁背得多,谁就拿高分。还有一种人认为政治内容很无聊,所以读起来很无聊,根本读不下去。认为这两种倾向是对政治学习的曲解和误解。政治本来就是平淡无味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政治和中文不一样,中文读起来会很有趣,因为它是直接表达人的感情,语言生动,节奏感强,而政治语言是抽象的,它主要表达的不是人的感情,而是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思想。

要学政治,什么是政治?哲学家是明智的。政治就是爱智慧。政治中体现的辩证思维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比如庄周的《蝴蝶梦》、《鼓舞幼苗》、《刻舟求剑》、《疑邻》。

政治的理性之光隐含在其抽象的内容表达中,需要研究、探索和思考。往年高二理科也开设了政治课,可见其魅力和吸引力。

政治的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相信“多记点”,不能死记硬背。否则,不仅难以记忆,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而不能形成长时记忆。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要过第二关。

“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就记忆,一定是死读死记。即使能记住,也还是不是你的东西,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政治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需要学生多去理解和思考。学政治缺乏悟性,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说到理解,一定要协调好听、记、思的关系。总的来说,这三者中,听力是基础。如果听力解决得好,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导致事倍功半。听不清楚,记不清楚。如果你不能完全记住,你就不能思考。记忆是听课的收获,也是复习的基础。所谓“好记性不如烂文笔”就是这个道理。思考可以提高讲课质量,发现问题,加深理解。

听,紧扣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握老师是如何分析重点、难点、疑点的,以及你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答案。

思考,主要是思考那些与现实密切相关,容易混淆,容易引起争议的重要问题,新旧课有什么联系,有哪些知识与过去相似。

记住,学生要养成不写不读的好习惯,笔记的内容不要局限于老师的黑板提纲。它还应包括:

教师对课本中滞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纠正和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等。

预习中看不懂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的难度也是上课的重点。如果把预习时遇到的难题记在笔记上,复习时多思考,就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 * *同是经过整理和总结的知识体系,还有容易混淆的知识的比较,比如高一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个人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对价值、实用价值和总价值的影响,主次矛盾的区别,高二的矛盾。

有些同学经常有这样的问题,老师讲的每一课都能听懂,但总觉得知识在脑子里很零散,所以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政治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要学会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题目或解题入手,逐步提炼知识点,认真思考为什么本科或本节包含这些知识,分别从什么角度讲解本科或本节的知识,提高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有的同学用教学参考中列出的知识结构来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但是这种方法远不如前面的方法好,因为没有你的消化,拿东西的效果不会太好。

有的同学觉得知识背过了,原理看似懂了,但做题时不知道怎么写,成绩提高不快,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层面。

掌握知识不能局限于“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政治课最本质的学科特征。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处理好“死”与“活”的关系。“死”是指一定要准确、全面、牢固地记住基本概念和原理。“活”就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总之,你可以死磕,把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走出课本的小圈子,尽量把学到的原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同学想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只是不知道怎么用,不会用。这个要一步一步培养。建议把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平时。

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和身边小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不仅满足于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和如何。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应用知识,从而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应用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甚至文科成绩往往更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