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由来是什么?
中国现代高考的发展是这样的:
公元1905年9月2日,延续了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度,随着一道圣旨的颁布而宣告终结,然而我们喊了一千遍,她才开始向我们走来。借着欧美强劲的东风,中国各地都建立了新的学校。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生的办法被直接搬入中国新建大学,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20世纪30年代的“短命统一计划”。1937,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三所全国高校尝试联合招生。1938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实行统招。1940,统招学校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私立和公私合营院校仍然自主招生。这次统招考试是1905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遗憾的是,由于战争严峻,统招方式仅实行三年就被迫中断。
1949期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校外,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用旧体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计划、条件、方式由各校自行决定。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新中国第一个高考文件《关于1950年夏季招收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在适当地点联合或统一招收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但由于个体招聘的惯性,今年的招聘方式依然五花八门,有校际联盟的,也有区域联合的,还有学校单独招生的。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上一年的办法,在单独招生之前先进行统一招生。从65438年到0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从那一年开始,除了少数经教育部批准的学校,其他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1966“文革”开始后,高考制度被废除。1966到1969,高校停止招生。65438至0970,部分高校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审核”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和农村知青中招收学生。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取消高考,高校招生要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审批、学校审核”。《纪要》还提出了“两个估计”——建国后17年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没有落实;大部分老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十六字”招生法和“两估”也因此成为了金科玉律。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回来了。他坚决否定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推翻了“两个估计”,毅然决定恢复当年高考,结束了中国自文革开始的十年弃学。[观点]
1977年8月和10年10月,北京市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起实行新的高校招生制度。从65438+2月11到当年的13,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名额,招生人数为272970人,录取比例仅为29∶1。
1978年7月,665438+万人进考场。1978春秋,高二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大概是高考史上的一个特例。“恢复高考拯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