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刑警组织803的相关评价

“光荣的刑警,忠诚的803,你用一腔热血,你用一片柔情,编织了一曲橄榄曲。”无论是华灯初上的黄昏,还是月亮星星稀少的夜晚,打开收音机,听到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主题曲熟悉的旋律和充满感情的歌词,你都会沉浸在兴奋、幸福和对过去的回忆中。

这部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和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联合录制的广播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国内大型系列广播剧的知名品牌,《803》也成为上海乃至周边地区“中国刑警”的专称。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于8月1990日10正式推出国际刑警803,每天以990 kHz和1197 kHz播出,第二天重播。6月199112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批20集102播出完毕。《国际刑警803》的播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剧俘获人心”的势头。国内外数十家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刊发新闻和评论,报道广播剧《刑警803》相关活动及观众反响。一时间,国际刑警803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观众为之倾倒,好评如潮,因为《国际刑警803》的剧情内容惊心动魄,情节曲折。人物幽默风趣,富有感情,体现了当代刑警的杰出风范,展现了当代刑警的美好灵魂。

从1994年8月1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国际刑警803、19、105集的新续集。续集颇具特色,引人入胜。该剧的社会容量变得更加丰富,剧情和悬疑设定变得更加精良,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更加丰满。可以这样评价: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双百集》的播出,开创了中国广播剧史无前例的先河,迎来了广播文艺作品的“现代人”。无独有偶,我与广播剧《刑警803》的创作和录制有着特殊的感情、天赐的机缘和不解的缘分。

1985 1年初,我从上海市普陀公安分局调到上海市公安局新成立的法制宣传处,负责公安法制宣传工作,与上海市广播电视台、市总工会、市司法局和一些文艺团体有密切联系。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后文艺复兴的好时机,法制内容和公安题材成为热门的选题。在我于1938年4月6日至1987年4月9日访问云南昆明期间,《财经报》编辑兼上海新故事社社长马新房与我讨论了共同扩大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意向。不久,马新房“嫁”给了上海警察和广播电台,成了国际刑警组织803的“红娘”。通过他的牵线搭桥,我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剧作家曲新华有了交往。这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是一位才华横溢、勤奋敬业的实干家。当时他已经创作出版了654.38+0多万字的各种戏剧作品,并出版了广播剧作品专集《火车到了黎明》。一些广播剧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并在国外演出,有十余部戏剧作品获得文化部和国家评比的奖项。我觉得屈新华代表电台和上海市公安局联合组织一系列大型公安剧会很有收获。于是,我向法制宣传处的领导徐志戎汇报了双方讨论的初步想法、创意和联合联络处的可行性。老徐肯定并赞同我们的想法和主张。他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电台要出具介绍信,以组织名义联系公安;二是要给市局领导写书面请示,取得市局系统相关部门的支持;第三,我和我的同事袁明山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合作来做好这件事。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拿起电话,把老徐的意见告诉了马新房和曲新华。第二天,他们两人拿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信来到公安局:“请你联系并帮我办理去你处合办大型公安系列剧的事宜。”签署日期:1989年4月15日。这封介绍信成为了广播剧《国际刑警803》正式开播的信号,就像一座大楼奠基仪式的基石一样特别。接着,法制宣传部向市公安局领导提交了《关于举办大型公安主题系列广播的请示》。经市局领导批准后,我和袁明山马不停蹄地落实各项筹备工作。市局行政部为剧作家生活和剧组活动提供专车,永嘉路41号市局老干部活动室安排了创作基地,联系刑侦部门、预审部门、档案部门和市局相关县局,让剧作家体验生活,了解典型案件详情。那一天,我和袁明山陪同曲新华、马新房专程到刑侦处拜访张声华局长(后为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总队长、副局长)和王自强副局长,商讨落实各项具体事宜。一向儒雅的侦探张声华导演用他热情、友好、平和的语气说:“非常欢迎广播电台组织剧作家,创作和反映当代刑警的战斗生活,塑造我国警探的英雄形象。剧作家什么都能看到,什么都能问,积极配合,一路绿灯。”

当时虽然大家都喊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其实公安机关几十年的封闭枷锁和思想禁锢造成的伤害该有多深啊!我非常钦佩张声华的勇气和魄力。他把去刑侦部门体验生活的作者,不仅当成了客人和朋友,更当成了“外出警察”。他们跑到现场,跟踪案情,看录像,听案情,查卷宗,参观了所有的刑侦设备操作演练,警犬训练场和尸检室,刑侦室到处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难怪有作者感叹:“我们解剖了刑侦部门。”原因很简单。一个不懂国际刑警的作者,如何写出一个真正的国际刑警?广播剧《刑警803》播出后,我才知道剧作家的“内功”在这期间没有白练。在报刊上看过很多关于国际刑警803的文章,也谈过广播剧的名字。看完之后,我只好一笑置之,这些“笑话”只能归入“野史”。

当初在讨论策划一系列公安题材的广播剧时,并没有考虑给它们取什么名字。双方想法一致。有社会影响广泛的小说和电视剧,如《福尔摩斯》、《007》、《神探亨特》等。在国外,我们当然可以塑造中国警探的英雄形象。

在去往创作基地和下辈子的路上,我们已经开始讨论给广播剧取个什么名字。当时提出了几个名字,但都没有正式确定。最后命名为国际刑警803,还有一集。有一天,我和袁明山陪作者去了刑侦部门。面包车开到刑侦处门口,司机习惯性地按喇叭。平时门卫一看是公安车牌的车,就会立马把栏杆抬起来让它走。这一天,喇叭又响了,但就是不松口。看门人不耐烦地喊道,“干什么?做什么?”我赶紧摇下副驾驶室的车窗,给他看了市公安局的工作证,说明了情况。“不行,下车查工作证!”门卫(当时公安系统不使用保安值班,门卫都是公安编制人员)看起来很不礼貌,有“阶级斗争”的气势。十多个人下了公共汽车。我上去交涉,让门卫给张主任打电话。他说:“张主任出去了!”“当时我就信了,他说的张主任出门的事不会是假的,因为的坐骑挂的是“GA00803”车牌,门卫的出入口很清楚。我生气地对他吼道:“这些是张主任请来的客人。你有什么权利阻止他们!”看门人自豪地说,“你懂规矩吗?你当警察几年了?”“三十六年!”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可能我是个年轻人,看起来也不算太老。他料到我在公安局没“混”几年。听到我的回答,门卫面无表情地站着不动。警卫室的另一名警卫赶紧打招呼:“请上车,请上车。“与此同时,栏杆被掀开,我们的车开进了刑侦部门的大院。

几天后,我们在永嘉路基地,我们集中讨论了这个剧的片名,剧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性格,爱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位剧作家说:“前天,我们在刑侦部门口被赶下了公共汽车。看到门口挂着中山北一路803号。就叫广播剧《刑警803》的名字吧。”大家一听,都议论起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 * *。大家都觉得这个剧的片名很好,很生动,很响亮。建议电台和公安局回去再商量。回到部队后,我向徐志戎同志作了汇报。老徐说这出戏的标题很好。公安这边也是一套。第二天,屈新华带来了一个消息。他说电台觉得这个剧的名字挺好的。问题是无线电台的标准广播。“○”应读作“孔”而不是“零”,“803”应读作“8孔3”。多尴尬啊。建议电台要适应剧名的需要和广大观众的收听习惯。最后,广播电台接受了这个建议。国际刑警组织803的称号正式确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阅了我的工作日记,在1989,13这一天,我写下了广播剧《刑警803》的名字。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回想我被点名时的这一集,真心感谢看门人给了剧作家灵感,提供了“火花”,这大概就是一种缘分吧!以声音为载体的广播剧《刑警803》,通过电波飞向千家万户,灼烧着观众的耳膜,震撼着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灵。我想收集无线电波之外的花絮给读者。

主题曲和间奏深情,悠扬感人。为了配合《国际刑警803》的播出,电台和市公安局向社会公开征集主题曲和插曲的歌词,一个多月来收到本市和外地投稿1000多条。同时还组织了本市专业歌词作家的创作笔会。经过对投稿作品的评选和鉴定,最终选定贾立夫和的歌词作为主题曲,音乐由广播作曲家和广播剧音乐与音响编辑、杨作曲,运用流行音乐语言和电声乐队,采用大型音乐理念,运用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多方面展现了当代刑警的情感与优雅。电台还在演播室举行了主题曲和插曲试听会,征求公安、电台和特邀专业人士的意见,力求完美。广播电台的创作人员在艺术上追求卓越和专业,令人惊叹和钦佩。

缅怀英烈,点歌祭奠。就在我们准备国际刑警803的开幕式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是国际刑警盛令法逝世一周年。1989年7月28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二队副队长盛令发带领6名民警在上海南国饭店追捕逃犯时英勇牺牲,另有3人受伤。公安部追授盛令发公安战线二级英模称号,上海市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市委追认其为上海市优秀党员。为了缅怀英烈,对盛凌发的妻女表示深切的哀悼,市局法制宣传处和盛凌发生前的同志们要求在广播电视剧栏目中播放《刑警803》主题曲和插曲。同时,电视剧记者也采访了盛玲发的妻子。盛灵发牺牲纪念日,播出三天。我不会忘记16年前,当播音员在广播里用悲切的声音介绍南国饭店血案的背景,以及随后播放的《国际刑警803》主题曲和插曲时,我热泪盈眶。

10天后,也就是1990年8月9日,广播剧《国际刑警803》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岳阳路44号上海音像资料馆隆重举行。广播、公安、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等2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开幕式。会上,演员朗诵了《国际刑警803》主题曲和小品部分歌词,播放了《国际刑警803》片段,并演唱了主题曲和插曲。我至今还保存和收藏着开业请柬、纪念卡、纪念包,视为珍宝。有时候拿出来盯着看,爱抚着东西和乡愁,寄托着感情。

广播剧是语言和音效的综合艺术。《刑警803》的“走红”是因为其新颖的剧情构思、丰富多彩的内容、惊心动魄的情节曲折、演员生动细腻的表演、变幻莫测、惟妙惟肖的音效,启发了观众的耳膜,抓住了观众。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乔震、曹磊、丁建华、刘广宁、王玮、翁振鑫、王建新与达式常、席美娟、吕亮、林栋甫强强联手,强化了广播剧的语言魅力,成为《国际刑警803》的一大亮点。强大的演员阵容,明星和精英,在广播剧史上都是罕见的。

《国际刑警803》102播出后,委托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于6月、7月在《国际刑警803》500名听众中进行问卷调查,书面问卷* * *包含15个问题。97.6%的观众对《国际刑警803》表示满意或相对满意,90%的观众要求继续制作和播出《国际刑警803》续集。

电台在“电视剧”栏目节目中举办了国际刑警803迷你剧评论征文活动,观众踊跃投稿,有来自苏州、无锡、杭州、嘉兴、绍兴等地的观众。电台在栏目中持续播出观众的剧评,观众的投稿源源不断涌入电台。2000多篇投稿,形成电台和听众的双向互动效应。

剧中主角刘刚(代号“803”)的婚姻成为观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刘刚忙于照顾家庭,导致妻子钟叶离婚,女儿温温也随母亲去世。但“无情未必是真英雄”,刘刚依然带着自责深深依恋着妻女。此时,女记者梁达因为对刘刚的采访而对刘刚产生了好感,刘刚也是心潮澎湃,但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让他在感情道路上徘徊。刘刚回到哪里?爱情何去何从?以及如何设计《国际刑警803》的结局?

电台“电视剧”栏目和“每周广播电视新闻”刊登信息,要求听众设计《国际刑警803》的结局,一周内收到数百封来信和来稿。因此,2月22日,1990,10观众代表受邀参加“上海观众谈‘803’的终结”。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大团圆”的结局是主流,体现了观众善良美好的愿望:“803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他忙于工作,忘记了关心家庭。他妻子和他分手了。没有感情上的分歧,只是暂时的不理解。结局应该是让刘刚和妻子钟叶复合了。从社会意义上说,当代社会需要牺牲和奉献。刘刚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如果最后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和爱,那就太寒心了,会给观众留下很大的遗憾。”另一种观点是:“大团圆会落入俗套,这也是旧的传统模式。刘刚牺牲的结局应该是设计好的。钟叶出国是为了摆脱感情上的痛苦,女儿温温由刘刚照顾。在追捕枪手的过程中,刘刚牺牲了。钟叶把对刘刚的爱变成了高尚的母爱。这样的结局更符合刑警工作的危险性和奉献精神。”另一位代表建议:“不必在结尾硬性规定刘刚和钟烨复合或者刘刚和记者梁达再建爱巢,而是有意给观众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月8日春节来临之际,1991,电台与警方在银河宾馆联合举办“真假”803大型联谊活动。广播剧《国际刑警803》的导演和演员在上海刑侦战线上与数百名侦探见面,交流友谊。这些“陌生人相识”的真假“803”聚在一起交流感情。报纸上用的标题是“侦探明星在银河系相遇”。会上,时任上海广电局局长的龚学平寄语,广播剧《刑警803》走上荧屏,走向世界。时任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易庆耀称赞中国刑侦剧具有“海派”特色的艺术魅力和独特地位。他建议国际刑警803只加逗号,不要画句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首用鲜血和忠诚谱写的橄榄歌,优美的旋律依然飞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刑警803》剧本集,摆在全国各地书店的书架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的漫画《国际刑警803》,小朋友看得很入神;由《国际刑警803》剧本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也成为观众的新宠。没人想终结国际刑警803。2000年6月65438+2月65438+6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布《新百集》、《国际刑警803》。天地间,英雄无悔。时至今日,“803”刘刚仍在晨星夜风、枪林弹雨中与刑警战友并肩战斗。楚瑜,男,6月出生,1939,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1954就读于上海公安学校。1985 1从上海市普陀公安分局调入上海市公安局法制宣传处,组织并参与了广播剧《刑警803》的创作,后组织并剪辑了《上海公安》专辑和摄影师王国年。1999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