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拔难?

选拔考试的生态非常丰富,层次不同,组织方式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每个生态对应不同的难度。

本文从考试的组织、选拔的评价要素和个人准备三个维度探讨了选拔考试难度的一般规律。

第一,从考试组织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组织要素对应不同的影响因素。

评选是组织的“投才礼”,响应组织号召实现“田舍郎是最宜居之地”的跨越,实属不易。

1.考试水平

从市级机关遴选,到省级机关遴选,再到上级机关遴选,遴选的难度系数越高,难度系数越大。原来《公开遴选公务员办法(试行)》规定,遴选只在市级以上领导机关进行。现实中,一些县区也从乡镇基层选拔工作人员。

比如2021,中央机关选调公务员446人,报名通过人数不少于2万人;2021河南省直机关遴选201公务员,报名人数9800多人。

一般来说,有意报考省级机关或更高层次的人,需要应对更激烈的竞争。就像参加体育赛事一样。你在校园运动会上表现突出,但是你在市运动会、省运动会甚至全运会上遇到的比赛就很不一样了。很多同学觉得在市级机关工作的幸福感高,生活压力没那么大,考试难度也比较小,所以倾向于选择市级机关。

2.选择的职位数

在符合报名条件的前提下,是报名人数少,比如只招1或2个职位,还是报名人数多,比如招5个或5个以上职位?这个过去不太好回答的选择题,现在越来越清晰了。

以前由于报名信息不对等,有些职位的考生很容易扎堆报名,有些则被忽视。现在很多地方的报名系统为了引导考生合理报考,开放了报名人数和通过审核人数的实时数据,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扎堆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2020年福建省直机关遴选,省纪委三个职位15名工作人员。累计报名人数超过1400,竞争相当激烈。

3.职位的性质

选择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两种比较常见。一是在基层太累,希望选择一个上级“清闲”的部门,甚至是“边缘”部门,比如供销社,都无所谓;二是踌躇满志,希望找到更大的舞台和平台。这类考生往往会考虑部门的“分量”:是否是实权部门,是否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是否有很多晋升机会,比如两办、组织部、纪委、宣传部、经济口等。所选职位是单位内部的核心部门还是边缘部门?事实也是如此。

于是,那些“冷门”“清水衙门”的传统印象,往往就满了。这并不奇怪,毕竟很多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个人生活(实际上是否“休闲”是另一个问题)。

4.组织形式

统一的组织和部门分立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区别。

统一组织选拔,一次性释放更多岗位,相当于分散和稀释了竞争。相反,如果是单独部门组织,相当于吸引火力。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和市(地、州、盟)将采取统一组织开展遴选工作,部分部门单独发布公告,相互配合。

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云南省直机关近几年都没有组织过统一遴选。每次选拔部门都会单独发布公告。就像“切香肠”一样,省直机关的用人需求是一点一点释放出来的,竞争比较大。

近几年的另一个趋势是,省级和部分市级机关统一了选拔的节奏,统一了考题的选拔,如江苏省、河南省、福建省、安徽省等。,既降低了组织成本,又降低了竞争力。

5.区域差异

一年几次?不同地区不一样。比如,疫情发生前,重庆一直是每年组织两次市级机关遴选,一次在上半年;再往前,福建省福州市的市政当局曾规定每年评选两次,但实施时间不长,又回到了一年一次的频率。

大部分省市实行一年一次的统一选拔,特殊年份除外(如2018年机构改革导致年度选拔大幅减少)。也有一些省份每两年开展一次,比如江苏省和河北省。还有一些省份不固定。比如从2016开始,贵州省级机关统一选调一直到2021年6月才进行。间隔时间越长,积累的选择需求越强,就像大坝挡水蓄洪一样。如果蓄水时间长了,开闸泄洪时水流就不可阻挡了。

6.限制性政策

为了计算甄选考试的费用,必须考虑到限制性政策。我在《遴选和报考的区别有多大》中已经说过,从2016起,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国家公务员。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类似的规定,少数地方没有明确规定,但对考试组织进行了调整。比如浙江省近年来都是把选拔和省考安排在同一天。

除了“不能考”这个硬杠杠,还包括报考的年龄限制。35岁在全国范围内一般都有标注(也有少数岗位限定在40岁以下),有些地方有更详细的规定。比如湖北省规定,29岁以后的办事员、32岁以后的副主任科员不能参加选拔。新京报和半月谈曾质疑“以35岁为选拔标志”的合理性,不少考生也希望适当放宽限制,但至今政策仍未松动。

限制性政策还包括申请数量。中部某省委组织部明确,每人每年限一次机会。无论参加市级机关、省级机关甚至更高级别的选拔,如果没有把握好一次机会,就只能等来年了。假设22岁本科毕业,顺利考上公务员,你24岁就有资格参加选拔考试,以后会被加分晋升职级。到35岁,你会有12次机会!

这些限制提高了遴选考试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从一开始,遴选考试的准备就要像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持之以恒,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公务员一进体制就规划遴选的原因。

第二,从考试的考试要素来看,很难很好的运用新的思路。

《公开遴选公务员办法(试行)》第十六条规定,笔试主要测试政策理论水平、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目前公务员遴选公告一般将考察要素定义为“用新的思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人把政策理论当成畏途,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体系庞大,就像站在高楼下往上看,很有压迫感;

二是内容广泛,新意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除外交(外事部门选拔除外)外,其他内容可考。很多考生专攻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工作,但在其他领域完全是“新手”,学习难度大;

第三,它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如果不善于结合实际,运用形象化、具象化的思维,学起来会很枯燥。“切割不断,推理混乱。”

这只是第一关,接下来还有一关:如何将政策理论与给定材料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平时准备的框架看起来很美,但是到了就不会用或者用不好,这也是考生的通病。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政策理论最基本的逻辑和“四梁八柱”结构,所学所用“水土不服”。

第三,从个人准备来看,很难坚持和提高。

如何平衡工作、学习、生活的关系,一直是备考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人早起赶个晚集,行动不值得决心,或者只是看似勤快,实际上收获不多。一言以蔽之,很难坚持和提高。

很难坚持。我们应该做长期计划和短期安排。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需要从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读短文,培养必胜的信心。

很难改善。如何尽快提高一次面试的分数?这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做了这么多题,答案对吗?学了一段时间有进步吗?为什么考试成绩和自我认知不匹配?阅卷的评分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