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等国与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城市从乡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词源上看,“城”和“市”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意义的军事据点,有城墙环绕,守卫交通要冲。墨子?苦难七日:“住在城里的人,现在都在看守自己。”“烟斗?天:“里面的城是城,外面的城是国。“《古今笔记》天:“筑城保卫君,筑国保卫民。"城市指的是交换和贸易的地方. "《说文解字》日:“市,商府也。”“周易?系词下曰:“日中为市,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财,交易后以退为进,各有其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加速了城市贸易的发展。同时,交易的扩大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贸易市场。于是“城”和“城”逐渐合二为一,演变成了现在所谓的城。城市的基本含义是人口居住和工商业贸易的聚集地,对应的城市是农村。在现代市政管理的概念体系中,“市”的含义不同于城市,属于一种行政建制,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依照法定程序设立的地方行政建制。西部的“城市”是城市地区的一个特殊特征。
-1-
特别地方行政组织一般对农村没有管辖权。
中国城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市”作为一种行政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很短,是近代地方政治改革的产物。清朝以前中国没有市政制度。直到清末才开始模仿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城乡分割。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继承了城乡分割的传统。自上世纪80年代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以来,我国的市建制逐渐发展为广域市,每个市的行政区划中都有一定的农村。市政府还承担着繁重的农业和农村管理任务。这种广域城市体系是中国城市管理的特色,与西方国家的城乡分割模式有明显区别。
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较早的时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政府管理体制——市议会。这一制度在18世纪逐渐成熟,标志着英美城市政府管理制度的诞生。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英美两国的城市管理体制进入转型期,产生了政治机器的管理体制。19年末至20世纪初,针对政治机器体制展开的市政改革运动,最终催生了20世纪初英美等国现代城市政府管理体制的形成。这些新制度包括弱市长制、强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经理制。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城市管理者试图设立特区。特区后建立了大都市区制度,用于研究美国近代城市政治。
-2-
政府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
二、中国市政管理的特点
1,组织体系二元性。
2.结构认同。
3.法律地位的非自主性。
4.等级管理状态。
5.功能广泛。
6.内置的层次结构是混合的。
第三,中外市政管理体制的比较
1,城市权力领导核心西方国家的城市权力主体是市议会和市长,其权力核心一般是市议会。即使在市长与议会关系中市长处于强势地位的强势市长制度下,市议会也保证了立法权和监督权。中国市人大的地位类似于西方的市议会。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但它的作用不同于西方的市议会。在中国,中国党是领导核心,市人大的工作由市委领导。
2.城市的地位和隶属关系西方国家的城市之间虽然有级别的区别,但并不隶属,法律地位是自主的、平等的。中国城市的法律地位是非自治的。不同行政级别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县级市不仅隶属于省,还隶属于地级市和部分副省级市、直辖市。从各自领导和管辖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不同层级管理类似的事务。下级政府一直没有自己明确的权力范围,缺乏自主权。
3.市政建制的模式和形式。西方国家的市场是纯粹的市政管理体制。中国的组织体系是双重的。城市政府管辖附属的农村地区,并负责部分农村事务,因此具有区域性而非纯粹的市级行政体制的特点。
市政管理体制是整个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使得研究市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市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搞好市政管理体制改革,必将推动和促进全国行政体制改革,特别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市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一方面必须从我国市政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大环境出发。只有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沃土,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思路才会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只有用全球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我们的研究才会更深入,视野才会更开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