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有多大?

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总面积约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约1.239平方公里(1858.5亩),北校区占地约0.208平方公里(312亩),广州东校区占地约0.0。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跻身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博士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国家高水平大学研究生计划、新工科研究。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学位授权独立审核单位等。,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大学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协会、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粤港澳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的成员。

1924年,孙中山亲自整合广州多所大学,创办国立广东大学。1926被命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如今,学校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开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而成,200110年。

截至2021年5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五个校区和十所附属医院组成。设置138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个。全日制在校生55447人,其中本科生32140人,研究生15517人,博士生7790人。专任教师4471人。

部门专业

2021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广州校区有33个学院(系),珠海校区有20个学院(系),深圳校区有16个学院,提供13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10附属医院。

能力

到20265438年5月31日,中山大学拥有专任教师4471人,其中专任教师1746人,副高级教师1909人。现有研究生导师6399人(含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279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含7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2名双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5人。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5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66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人,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5438人截止2021年5月底,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学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4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项。此外,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27项。* * *重点项目负责人78人次,农业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32人次。

截至2013年底,中山大学拥有3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7个国家级基础科研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化学、生物、法律、经济管理、基础医学、临床技能、信息技术等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拥有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全国首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教学医院33所(含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

本科教育的理念是“通识教育、综合教学、复合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重创新”。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服务需求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进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实施“优生优育”资助计划,推进课程培养与科研培养相结合,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和创新研究,大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学术型人才。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实践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国家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化学法学、医学、护理学、学科建设、行政学、工商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临床医学、会计学、预防医学、微电子学、生物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与管理、软件工程、生物技术。

截止到2021,11,中山大学拥有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1个(不含一级学科),一级学科63个,二级学科4个(不含一级学科),博士专业学位4个。

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登高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

中山大学:化学尖子生、数学尖子生、汉语言文学尖子生培养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物理、基础医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中国历史、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理论经济学、口腔医学、药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地理、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世界历史、考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民族学、法学、地质学、特种医学、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范围):

农业昆虫和害虫控制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不含博士覆盖范围):

天文学、系统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天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城乡规划、植物保护、艺术理论。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范围):

体育教育与训练、设计艺术、工程热物理、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资源与环境博士、生物医学博士。

硕士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法学硕士、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学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情报学硕士。应用心理学硕士、艺术硕士、体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学工程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与电力硕士、民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学硕士、交通运输硕士。

2065438+2007年9月,中山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1)和广东省重点学科37个(其中攀登高峰重点学科20个,优势重点学科17个)。

截至2020年7月,根据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统计,ESI数据库全部22个学科中,中山大学有2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入选学科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其中15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

ESI全球1%受试者: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工商管理。

两个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人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内科(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通外科)、眼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攀登高峰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

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世界历史、基础心理学(两个学科)、海洋科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口腔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新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涉足科研。2004-2065 438+01在校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者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奖。在ACM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参加了62场亚洲区比赛,其中1获得冠军,2场获得亚军,13获得季军,13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总决赛中取得1银牌,3枚铜牌。200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叶因在业余天文搜索和观测中发现多颗小行星,获得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志昊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学作品大赛决赛中获得最高奖。2010年,学校“韩朝创业团队”凭借“韩朝生态净水工程”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7年,我校医疗队连续七年(2011-2017)参加全国医学院校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特等奖4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学术研究

截至2019,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P3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国家1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站、1公安部重点实验室、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级注册实验室、4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73个广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个广东工程实验室,14个广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个广东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广东野外站。

中山大学拥有1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广东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重点智库、1国家汉办重点基地,建成了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研实践船“中山大学

国际汇兑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已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与高水平大学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务实合作。学校与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例如,化学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学Lane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与天文学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合作社进行战略合作。

学校与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本科交流或交换学习平台,不断拓宽国际本科教育空间。

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工程师教学联盟合作成立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获得了法国工程师职称委员会(CTI)国际认证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EUR-ACE),标志着学院的办学水平达到了法国乃至欧洲的精英教育水平。2065438+2006年6月,学院荣获中法两国政府共同授予的“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奖。

中山大学* *设立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八大基地,地理国际化示范学院入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该校在海外有三所孔子学院。

中山大学毗邻港澳,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教育机构交流密切。在校有一千多名港澳台学生。学校与港澳多所高校建立了十余个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其中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香港首个获卓越计划资助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于20116年10月正式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邀请三地28所精英高校加入联盟,为粤港澳地区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和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家和珠三角的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与香港中文大学和岭南大学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校际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高校的师生交流项目,每年邀请近千名港澳台师生到学校参加交流学习活动。

2022年6月5日,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双方将共建联合研究院,计划在5至10年内将研究院建成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9月30日,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拥有纸质藏书832万册,电子书272万册,电子期刊120000种,数据库65438个,音像资源232000小时。

学校构建了覆盖广州、珠海、深圳五个校区的大规模校园网络。学校建成了国内规模较大、领先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互联网出口带宽32Gbps(含IPv6出口带宽1 Gbps),接入网络用户约5.7万人,最高并发IP数8万。无线网络采用独立组网模式,基于扁平化架构设计,覆盖三个校区、五个校区的行政办公室、公共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230多栋建筑,部署27000多个无线接入点。

中山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华南区域中心、CALIS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学术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16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赢得荣誉

2021,12中山大学等单位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平台。

2021年9月28日被退役军人事务部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称号。

2022年2月14日,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入选第二轮高校“双一流”名单和建设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