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县乡镇事业编

黄河流域的战争

牧野古战场:在河南省卫辉市北部,是商代都城朝戈的郊区。商朝末年,讨伐殷、时曾在此宣誓,一举攻入,逼得自尽,结束了商朝六百年的历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小山古战场:在河南省洛宁县西北部。春秋时期,有婚姻关系的秦晋,因为双方都想称王称霸,所以一直在互相争斗。在死后,这场冲突因争夺郑而公开化。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秦军带着300辆战车被全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河北省平乡县。秦末,陈胜和起义,被的汉军打败。张寒随后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王退到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支兵马,一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咸阳,秦都。一路率领北上救赵。由于宋轶的胆怯,项羽被剥夺了他的军事权力。项羽率军攻打巨鹿,九战九胜,大败秦军,向咸阳请求增援。掌管国事的赵高没有派援军篡国。相反,他在秦二世面前说张寒的坏话。张寒受到指责,进退两难。最后不得不向项羽投降,巨鹿大战告一段落。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战,由此产生了“逐鹿中原”这个著名的成语。

昆阳古战场:在河南省叶县。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汉朝的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大军包围了昆阳,昆阳被刘璇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农民起义军只有八千多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然而,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起义军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清理战场。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

官渡古战场:在河南省中牟县东北部。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领中原,开始与强敌袁绍一争高下。袁绍的65438+万大军从叶出发攻打许昌,曹操率领65438+万余人到官渡迎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两次击败袁俊。袁绍依仗自己兵多势众,率军逼官渡与曹操作战。曹操固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了半年。后来,曹操接受了袁绍谋士的建议,带领5 000名精兵潜入袁绍的粮仓。袁绍大怒,欲潜入曹操大本营。结果被准备充分的曹军两面夹击,最后袁绍654.38+万的军队全军覆没只剩800人。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首先,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是一条5464公里长的河流,蜿蜒在中国北部。从空中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吉”字,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

二,黄河的人物塑造

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所有这些黄色的表象将这条流经中国心脏的浊流升华为一条圣河。《汉书·沟记》视黄河为万水之首:“中国有百川之源,不在四都,而在河中。”

第三,黄土风化理论

在漫长的地质时间里,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中,随处可见的沙砾在急冷急热的恶劣环境中分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长年累月把它们吹到东边,粗沙落在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六省。经过几百万年的搬运和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至日月山,东至太行山。

第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面积达41,000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陇东、陕西、山西等地黄土深达100至200米,兰州地区厚达300多米。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雨量不如南方丰富,但养分的淋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橡树、油松、云杉、枣树、黄荆的生长。那时,茂盛的植被孕育了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都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豫”,可见在仓颉造字时代,这里还是大象出没的地方。

六、历史繁荣的基础

地质学家发现,黄土有极好的悟性,适合挖洞穴居住;农学家发现黄土中的各种矿物质营养丰富,自然肥力高。先民们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挖掘洞穴居住,并以种植谷物为生。5000多年前,炎帝和炎帝的部落繁衍生息,华夏先民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在这里兴盛,八百年的开国之国周在这里发端,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秦帝国在这里兴盛。

七、古代文明的启蒙

在距今654.38+0.6万多年前的山西芮城后杜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发现了烧焦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距今654.38+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许多碳沉积。

从此,蓝田人、大理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怀抱中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在这样一片绿野中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黄金童年。

八、改造自然成就的历史记述

它的确是最早沐浴文明之光的地方,也必然是最先被文明之火触及的地方。根据古老的传说,神农曾经教人们种植庄稼。耐人寻味的是,神农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其实就是焚林耕种。

孟子记载了三皇五帝火烧山林的“功绩”:“尧执政时...植被茂盛,动物在繁殖,庄稼没有生长,动物在威胁...只有姚一个人在担心,他处理好了。顺善用火。”当山被烧毁的时候,动物们都逃走了。"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人砍树时的吟诵:“侃侃伐檀,河水枯,河水清,碧波荡漾。”"伐木叮当作响,鸟儿歌唱。"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遭受重大损失。

始皇帝统一六国时,大量人口进入关中,垦荒面积大增。同时大兴土木,修建宫陵,大肆砍伐关中山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败匈奴,在河套地区获得大片土地。后来定居外地戍边,多次移民鄂尔多斯高原,每次都有几十万人。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遭受重大损失。

西汉时期,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开发西北移民已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有70多万人迁移到西北边塞。西汉把匈奴赶到了遥远的漠北,把大片的森林和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时期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古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的森林遭到巨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遭受重创。

唐朝开国之初,经济迅速恢复。由于其经济、贸易和外交事务的中心都偏向西北,因此西北地区的农田开垦十分生动。黄土高原的森林牧区开垦了大片农田,耕种了几十万亩。有200-300亩耕地,粗放种植,收成不好,对植被造成大面积破坏。

长安,唐时的黄土地中心城市。盛唐时期,国力达到顶峰,都城规模当然是空前的,消耗了无数的木材。就长安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附近山区伐木外,还远至岐山、龙山再到兰州(今岚县)、嵊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采购。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遭受重大损失。

因为洛阳附近的黄河南北的山早就被砍光了,宋朝的都城开封不得不去吕梁山伐木。当时渭河上游的林区也被抢了。史书记载,北宋刚建国,秦与龙之间重兵割据。陕西的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的贺兰山、潘达,甘肃的赵贺、陇南山,森林相继被毁。宋代官商每年从陕甘之间的龙山上采集大树一万多棵,使得当时开封城内的好树堆积如山,民间商人采集贩卖的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的森林第五次遭受重创。

明朝非常重视西北,注重耕田,以养军,以军调民。当时“田遍天下”,“西北为最”。我在明初驻守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山势险峻,树木葱郁,“人骑不进”。到了明朝中期,北京的高官显贵、边防军和当地居民开始砍伐树木。“百户成群,千人为邻,不能赶,但不能禁。”仅每年就有一百多万棵树被贩运到北京。

十四、黄土高原森林第六次遭受重创。

满清入关后,短短几十年人口从8000万增加到2亿。华北和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难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再次成为重灾区。明朝以前,祁连山、六盘山有参天大树,此时完全是光秃秃的山。

一万五六千年后,森林已经从69%下降到6%。

6000年后的今天,森林从69%下降到6%,成为名副其实的黄土。黄土本身在土壤中是松散的,没有任何抗冲性,完全依靠地面植被及其根系的保护。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最大,其次是草地,农作物几乎为零。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夷平有保护能力的自然植被,用没有保护能力的农作物取而代之。

十六,唉!黄河!

喔!几千年来,我们用刀斧和战争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自然植被。唉,无数用树木建造的宏伟庙宇被砍伐,如今却安然无恙?

黄土地又深又脆弱。由于其土质疏松,颗粒细小,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很快我们听到一声悲叹:“发起河清,人生几何?”

十七、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的沟壑深度。

目前,长度超过1km的高原上有30多万条沟壑,1km以下的支沟、发沟不计其数。沟壑的最终归宿是黄河,不断切割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十八、黄土高原植被破坏,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走在今天我们称之为黄土高原的地方,眼前全是崎岖不平、龟裂破碎的黄土,没有树,甚至连草都没有。多少人曾深深感叹: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怎么可能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明?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直到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那时森林覆盖率高达69%。

十九、一次暴雨地形变化

随着植被覆盖度的降低,高原上的河沟强烈切割,向上延伸的同时,两侧也变宽,并发育分支沟,分支沟发育为发沟。这样的变化往往只需要几年、几个月、几天甚至一场暴雨,所以黄土高原也被称为世界上地形变化最快的地区。

20.每年倾倒的65438+6亿吨泥沙中,90%来自黄土高原。

每年倾倒的泥沙6543.8+0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的这些沟壑。每年流失1.6亿吨土壤,不仅仅是为了把一条河流染成触目惊心的黄色。它随水而下,淤塞了湖泊,冲走了山丘,抬高了河床,冲走了平原。

二十一三年,两次决口,百年大分流。

黄河变得越来越暴虐。"每三年,它决堤两次,每一百年,它改变它的路线."最后,母亲河成了“中国之忧”。抗击黄河洪水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二十二、镇守黄河缺水,郑州可为中游典范。

郑州本来就是因水而兴的。毗邻黄河,贾鲁河、熊耳河、金水穿城而过。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大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引水渠道纵横交错,曾经流淌不息的三条河流已经干涸。到20世纪70年代,郑州已经完全依靠黄河供水。

二十三、山东缺水,越靠近黄河越缺水。

山东的水资源形势更加紧张。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7.2%和7.3%,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2%。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3%。每公顷耕地占用水4560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7.3%。然而,越是靠近黄河,水资源越是短缺。黄河地区的径流量下降到只有60毫米,在鲁西北的临清和冠县地区只有25毫米。

回应者:做一个坏小孩-魔术师等级4 3-10 21:04

-

黄河发源于昆仑山东部巴颜喀拉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西)、陕西、河南(河南)、山东(山东)等9个省区,在山东利津附近入海,在垦利县汇入渤海。

黄河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西起巴颜喀拉,东临渤海,北接阴山,南至秦岭。东西长约1900公里,南北长约1100公里,流域面积75。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