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论文

首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各自的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手段。物质生产越发展,物质产品越丰富,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就越能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精神生产的过程既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精神产品的物化,是精神产品信息的加工、传递和储存。无论是认知的反思、物化过程,还是信息的加工、传递和储存过程,都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越发达,就越能为精神生产提供各种改变现实对象的物质工具,物质资料物化精神产品,物质手段传递精神产品。人们越能有效地在深度和广度上理解自然、社会和思维,就越能开拓和丰富精神生产的形式和范畴。

它能够有效地从事各种精神生产,并“铸造”出丰富精致的精神产品。物质条件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们没有其他物质手段可以利用,仅仅依靠身体感官时,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是有限的。正是由于各种观测工具、望远镜、显微镜和加速器的发展,科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得到了拓展和发展,人们可以向宇宙学和微观领域前进,揭示物质世界的秘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也依赖于物质条件和手段。构思一部小说,孕育各种艺术形象,当然是小说家和艺术家大脑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要记录小说,表现各种艺术形象,必须依靠各种物质手段和材料。至于电影、电视、电子音乐,更多的是和电子设备联系在一起。教育在古代似乎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但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物质条件紧密结合的。各种电教工具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迅速扩大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教育真正成为了一项社会化的事业。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影响和制约更多的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改造自然,而且改造生产者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历史上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新的思想和精神总是在社会意识中形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变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先进阶级的精神文明战胜和取代腐朽阶级的思想和意识的过程。就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影响和制约而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条件和手段,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人才、理论和社会条件。人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纪律观念、劳动经验、生产技能、科学知识也是重要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的劳动者。精神文明的功能不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物质文明的生产过程是精神文明与自然物结合的过程,是精神文明物化为物质文明的过程。体现精神文明的社会关系对物质生产也有很大影响。因此,精神文明影响和制约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物质文明生产过程的社会目的和性质。

其次,社会系统的控制、管理和发展也要求它们协调发展。社会系统依靠什么来调节、管理和控制?依靠物质生产,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物质生产实现了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质生产的成果构成了社会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精神生产实现了认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文明作为精神生产的结果,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各种要素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依靠这些信息,人们可以协调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增强人类抵抗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调整或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因此,精神文明不仅具有反思功能,还具有控制和调节功能。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控制和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管理和控制一个社会系统,社会管理者和控制者既要依靠现实的物质力量,也要依靠思想的精神力量。

第三,我们现在面临的总体任务和今后要达到的* * *生产目标,也要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个总任务,我们需要协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仅仅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或者仅仅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不能完成这个总任务的,也不能保证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

▲什么是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是指精神文明的发展要符合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要符合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所以,协调发展不是只要求一方,只要求一方与另一方协调,而是要求双方。如果一方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的发展,就会失衡。就精神文明而言,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不仅需要有一定思想觉悟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还需要有一定思想觉悟和各种专业知识的专家和工程师。还要求人们建立和发展符合物质生产要求的社会关系,要求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这些要求的实现有赖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因此,无论从物质生产的要求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来看,都要求我们在建设精神文明时考虑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使之与物质文明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就物质文明而言,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提出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应该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

我们物质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使之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总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互适应和满足是一种协调发展。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是质的,也是量的。

所谓定性协调。即两种文明在性质或质量上要适应对方的要求。我们今天搞的物质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建设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以* * *生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在思想上,要求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 * *生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所有制和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它需要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和*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工作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理想、道德和纪律。在文化方面,要求发展各项文化建设事业,既要提高人民的知识和健康水平,又要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群众娱乐活动也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精神上的高尚趣味。物质文明在满足精神文明发展要求的同时,也有一个质量问题。

所谓数量上的协调,就是两个文明建设也要在数量和规模上适应彼此的发展要求。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和群众娱乐活动,都有一个数量和规模的问题。数量少,规模小,满足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要求。过多的数量和规模,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和财力所不能支撑的,也会影响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显然,不足和过剩都不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在考虑文化事业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时,要有科学的战略眼光,既要看到物质文明发展的近期要求,又要看到十年二十年后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意识形态建设还有一个量和尺度的问题,就是一种思想在社会上传播的范围和程度。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说:“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 * *资本家,但是,我们必须用* * *的思想要求党员、* *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通过他们来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这里就出现了数量的问题。首先,党员、团员和* * *产生的一切先进分子都有一个数量问题,他们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其次,群众面前的“广大”二字也有数量意义。如果不以* * *的意识形态来要求每一个团员青年和一切来自* * *党员的先进分子,或者团员青年和来自* * *党员的先进分子不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影响,那么* * *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和程度显然不适应发展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甚至不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身的需要。可见,也要使思想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要求相协调。

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机械的平等发展,也不意味着两个文明建设中权力的平等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对矛盾。同任何其他矛盾一样,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双方不会绝对平衡。当一方的发展对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时,应当允许以一方的发展为主要问题来实现双方的协调发展。当然,当对方成为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时,也应不失时机地向对方转移。这样,从局部来看,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从整体和过程来看,就形成了一个协调发展的长链。

▲如何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种文明不可能直接互动,它们的互动只是以人的活动、劳动和实践为桥梁和中介。物质产品和物质财富对人来说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只有重新进入人类活动的过程,显示其对精神文明创建过程的意义,并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才能被“激活”。同样,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对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指导人的行动,只有当人们从事物质活动时,它们才能作为一种因素在物质文明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因此,要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了解人的活动和两个文明的关系,通过活动了解两个文明的互动机制。

人的活动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为制约的关系。就文明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而言,人的活动结构制约着文明的结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构,以及它们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人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的产品也可以相应地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的知识也可以相应地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人的活动对象是自然和社会,所以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称为物质文明,而社会改造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是精神文明,可分为认识自然的精神成果和认识社会的精神成果。人的活动可以分为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料的过程,所以生产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命活动是人类消耗各种物质和精神物质的过程,所以生命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两种文明通过活动的互动体现为四种方式和渠道,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于这四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两种文明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复杂。就文明是人的活动条件而言,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活动方式和结构,决定了人的活动水平和规模,决定了人的活动内部的分化和组合。人类活动和文明之间的这种相互影响和制约,使得活动的结构、文明的结构以及两种文明之间的关系具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性质和特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仅产生于人们活动的历史过程,而且实现于人们活动的历史过程。换句话说,除了人的活动的历史过程,两种文明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不存在适应与协调的问题。只有分析人的活动结构,人的活动与人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才能理清两个文明的关系,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有的同志认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但它不是作为精神文明认知和反思的对象和客体而存在的。事实上,物质文明既是物质条件和基础,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认识的对象和对象。虽然在精神文明的创建中物质文明是作为物质条件和基础来使用的,但是使用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认识被使用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一方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是通过作为物质条件和认识对象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转化来实现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既是从自然物到物质文明的转化,也是从上一代物质文明到下一代物质文明的转化,是这两个过程的结合。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也表现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等同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但我们在看到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时,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规定和制约着物质生活的社会目的和意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的人,对物质生活会采取不同的目的和态度。有革命理想的人,会把物质生活作为实现革命理想的条件,为* * *生产主义而奋斗。缺乏革命理想的人,会把物质生活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后一种人,物质生活越宽裕,精神生活就会变得越庸俗。可见,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会自发带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以社会现有条件,用精神产品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用精神力量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用精神手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用精神文明揭示人的精神价值。因此,我们要在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用以* * *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表面上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只是精神生产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但是,自然科学作为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精神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生产活动直接转化为物质文明,而物质文明只是自然科学理论的物化形式。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也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更直接的作用是促进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精神成果,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理论。因此,社会科学直接为人们提供思想上的精神文明(当然,有些社会科学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这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也反映和表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如果只发展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也会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协调。自然科学对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是人们容易看到和理解的,但社会科学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和重视。只有正确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的关系,才能使它们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社会制度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每一个剥削制度在其进步过程中都造成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但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制度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影响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力量和要求,而且为人们理解和掌握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从实现自觉协调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只是必要条件。要真正实现自觉协调,还必须掌握两种文明关系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当我们更加注重思想与建设、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时,两个文明实现了协调发展。当我们不注意研究和尊重两个文明之间的客观关系时,就会出现只重视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造成两个文明发展的局部不平衡。我们党现在提出的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是对国际生产运动特别是我国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社会主义时期两个文明建设客观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是对我们党科学生产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认识和掌握两个文明关系的客观规律,我们过去经历了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今后也将经历这个过程。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一个新课题,而且因为两个文明的关系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认为可以一劳永逸是不现实的,必然导致主客观的割裂。只有不断深入、经常地研究两个文明的发展和关系,才能使我们的指导方针符合实际,自觉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